
一颗牙齿的重量
张金城/文 反复思忖很久,陈峰终于决定拔掉那颗折磨了他几个月的智齿。
从去年8月开始长出智齿,那颗永远也长不出来的牙齿每隔十几天就会发一次炎。陈峰一直坚持不懈的吃药,擦药,喷药,就是不想去拔牙——多年前的一次拔牙经历让他对此充满了恐惧。带着口罩、拿着大钳子的医生,在陈峰的记忆中简直是恐怖分子在对他实施酷刑。然而这一次的智齿带来的折磨战胜了对牙医的恐惧。担心拔完牙会有什么不良反应,陈峰没有开车,而是乘出租车前往医院。挂号时看到有专家号,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专家。例行的询问和检查后,一切都顺利的进行,拍照、麻药,拔牙。当大夫将几个药棉球塞入陈峰口中说道,“好了,24小时不能漱口、刷牙,半小时后吐掉药棉,一周后复查”时,陈峰还没回过神来,折磨了自己几个月的智齿,就这么被终结了。
如果不是智齿或是牙疾,多数人拔牙的记忆都还是在小时候换牙阶段。那时候拔牙很少有人去医院,更别提麻醉了。通常是用缝衣线将松动的牙齿绑住,然后猛的一拉(有时需要多拉几下),然后遵循着“上牙下埋,下牙上抛”的原则处理拔下来的牙齿。据说这样拔掉的牙齿位置就会很快长出新的牙齿。国人对于口腔健康的重视也很少,加之这种从小留下的对拔牙的不良印象,导致很多人讳疾忌医,在牙齿出现问题后依然不愿就医。
与中国人对牙齿健康重视程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的要数美国人了。曾有人这样说:“现在到美国来的中国人从穿戴上似乎与美国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有一样不同,就是牙齿”。美国人对牙齿的厚爱早已形成了一种文化。他们历来把牙齿的整洁和口腔卫生看成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和仪表的重要部分。对于美国人来说,爱牙护牙是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是从幼儿抓起的。美国的多数孩子从两岁起就建立了牙齿健康要案,记录日后每一次护理或治疗情况,这一档案将伴随着主人的一生。父母是孩子牙齿的第一责任人,按照美国牙齿卫生协会的规定,从孩子出生到具备独立护牙的能力期间,家长要负责孩子的口腔卫生,而其细致程度甚至是中国家长所不能理解的。例如在孩子出牙前,父母必须要经常清洁他们的口腔,在每次喂食后,用儿童湿纸巾或专用指套清洁儿童的牙龈,刺激牙龈组织,同时清除食物残余。在牙医诊所通常会看到大人带着小孩,一家人都在做牙齿保健。
美国人将拔牙被提高至“手术”的高度。普通牙医认为拔除困难的牙齿,他们会把患者转专科牙槽大夫,所以专业拔牙在美国是一个相当于正畸、牙髓大夫一样高收入的、比普通牙医高一级的牙科大夫,他们的诊所不会兼做别的治疗,拔牙的费用也高的让人咂舌。为了拥有健康的牙齿,美国人每年要花不少钱护牙看牙。据统计,美国人平均每年花在牙齿保健上的儿大概在1000—1500美元之间,这还不包括牙齿的美容修复。美国大多数家庭购买的医疗保险通常包括看普通牙医的费用,涵盖龋齿、牙周炎、牙龈炎等疾病,但牙齿美容一般不在保险之列。
除了投入大量金钱外,美国人看牙护要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公立医院看牙时往往需要排长队。而看私人牙医往住要提前几天预约,如果正遇到牙痛,也要强忍到预约的那一天。就算是你牙痛到不能忍受,要求牙医提前给你诊治,牙医也很有可能会说:“我这病人太多了,忙不过来,你先吃止痛药吧”。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美国牙医的博客,其中有他的个人简历,完全不同于中国医生的简介:“某某年毕业于某某大学,有什么学历,曾经在哪个医院工作过,什么职称。”这位美国牙医的简介是这样的:“我的爱好是什么,我参加过那些体育运动,我在业余爱好上所取得的成果之类。”他们大部分是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性格,展现出自己工作之余的优点。通过简历你能感受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专业的医学术语,更不会让你联想到冰冷的医疗器材,首先从心理上就让你接受了他。这其中体现的不仅仅是对牙齿健康的重视程度,还有一些更多的思索。

- · 谁动了我们的荷尔蒙 | 2010-02-10
- · 维生素迷案 | 2010-02-08
- · 70亿投资健康旅游天狮直销帝国又一场豪赌 | 2010-02-04
- · 我们能自己“生”宝宝吗? | 2010-01-27
- · 今天你睡了几个小时? | 20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