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致命的谎言:揭开经济世界的真相

订阅
2009-10-15
保罗.克鲁格曼

《致命的谎言:揭开经济世界的真相》

中文书名:致命的谎言:揭开经济世界的真相

英文书名:The Accidental Theorist and Other Dispatches From the Dismal Science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

定价:28.00

版别: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出版

人们总认为经济学家是沉闷的。这一评价并不过分,至少当我们讨论学术问题时,大部分经济学家确实是相当沉闷的。但是,从自然科学家到超级模特,大多数人其实也是这样的。那么,为什么偏偏拿经济学家说事呢?

我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人们的一厢情愿有关。首先,关于经济对人们的意义,凯恩斯曾经说过,“善或恶皆有危险”,这种特性是其他学科——比如文学甚至史学研究——都不具备的。许多人到经济学家那里,常常是为了寻求某种情感或政治上的满足。然而,当他们发现,经济学家的语言中似乎总是充满着方程式、图表以及晦涩难懂的术语,大多会带着失望离开。

之所以会晦涩,其实是有一定原因的。凯恩斯曾经说过,“毕竟,经济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因而也很难懂的学科,虽然几乎没有人会相信它。”然而,经济学理论建立在一些很简单的主题思想上,将它浓缩为一个命题,无非就是:人们通常善于利用机会,而且在考虑自己机会的同时,也会考虑他人的行为有无决定性的影响(考察他人机会时也一样)。将这一思想应用到个别情况,如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国际贸易对工资收入、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此时,我们就需要更仔细而深入的思考。在这一思考过程中,运用少许的数学和专业术语,往往能够保证你不会偏离正题。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现代经济学家也包括其他学术领域的人,花费了太多时间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其实,也就是对技术的卖弄。比如,本来用一般术语就能说得非常明白的事情,却用玄妙的数学来表达;或者,那些看上去明显愚蠢的事情,经过数学的描述反而变得模糊不清。当然,并非当代经济学的所有技术都起到了模糊化的作用。实际上,技术技巧的使用常常让事情变得异常简单、思路清晰明了。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拥有更多容易阅读的经济学作品,而且比现有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且激动人心。天文学也是一门技术性很强又难懂的学科,该领域的卡尔·萨根是一位科普大师,但是在经济学领域能找到同样水平(与萨根创作的相比)的作品吗?你知道美国的消费支出有几千亿美元呢?不知道是不是?关于当今的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还是社会热点问题,经济学都给出了相当深刻的见解。而且,只要花一些工夫,无须术语就能将这些见解阐释得很清楚。然而,就是这样的作品,通常很难获得出版的机会。这种状况导致经济学领域缺乏学术普及者。

且慢!经济学界不是也有一些大师极具影响力,他们的著作经常能够登上畅销书的排行榜吗?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事实,但他们并不是“学术普及者”意义上的大师。还以萨根为例子,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大众推广职业天文学家的理论和发现,使大众对天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易于接受这些晦涩的专业知识。然而,我们的通俗经济学作家又是如何做的呢?据我所知,他们并不打算让读者以轻松的方式了解其中的专业知识。恰恰相反,他们用著作来攀附正规的学术圈,并且热衷于宣扬那些严肃经济学家基本上不会赞同的轮调。而这些论调,在专业人员看来不仅显得稀奇古怪,甚至根本就是错误或笑话。然而,一般读者没有这种分辨力,因为它们听起来似乎很美妙。就大多数人而言,甚至包括那些自恃见识广博、经常看公共电视以及阅读知性杂志的人,对经济学为何物仍然不是很清楚。 

本书试图就以上情况做出一些改变。正如大部分学术圈内的人士那样,本人的学术生涯也是花了大半时间在教书、写论文以及和同行们讨论问题之上。以前,我总是认为:我只要找到事情的真相,然后说服其他的专家就可以了,因为别人会将真相传播到更广的范围中去。坦白来说,要是有可能的话,我宁愿再回去过那种单纯的日子。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现在的我就如同被逐出了伊甸园一样。可是,想回头已经不可能。现在,我对以下这些现象深有体会:站在真相这一边,未必总能获胜;巧舌如簧的江湖人物,往往能让那些有地位的“好人”误以为他们才是智者,而且有些在我看来极为愚蠢的经济理念,常常被外行人误以为是深刻的见解。何况,我也不能指望有这样一个(或一些)人,来为我所信奉的经济学做实证。如果真要做实证,那就得自己动手才行。

幸运的是,虽然工作任务异常艰巨,但并非不可能完成。如果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那么你总会找到一条路:寓言加隐喻式的道路。通过这样一种特别的叙述角度,使得看似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片断变得容易融会贯通。在将技术性的主题以简单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欢欣和愉悦,以及琢磨写作技巧所带来的那种纯粹乐趣。

早在几年前,我就已经发现自己开始了某种第二职业,也就是进行本书中这些篇章的写作。我通常以时事为切入点,去反驳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同时倡导那些不易为人们接受但却是正确的观念。当然,我这么做另有“企图”,那就是通过这些短文来证明它们对经济学思想的非凡意义。

第二职业并没有让我变得广受欢迎。其实,很多人对经济学的许多概念都已经根深蒂固。部分原因是由于日常生活的收支经验,使得人们误以为自己比别人更懂得经济学。此外,人们很容易接受某些符合政治偏见的经济教条。因此,一旦某位经济学家告诉他们:有些你们信以为真的事情,其实是大错特错,就像民间的说法,认为溃疡的发生是由于过度的担忧那样;有些你们不那么喜欢的观点,其实是普遍真理,就像自然选择的进化论一样——此时,人们会有什么反应呢?或许他们应该为获得启蒙而心存感激,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此外,某些颇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写手或演讲者,已经在造假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即通过歪曲事实,甚至是虚构事实,以及巧妙的修辞手法,来掩盖他们在逻辑上的漏洞。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人以及被蒙蔽的人,其实都不太高兴见到谎言被揭穿的那一天。也有些人,甚至只要听到以下主张就会大发雷霆:经济学已成为一门非常严谨的学问,因此它足以令人们对心中的成见产生质疑。一位愤怒的言论版专栏作家就曾经这样写道:“如果这也是事实的话,那简直就是不可饶恕的无知指控。”因此,当凯恩斯说经济学是一门难懂的学科,但无人相信它的时候,他所指的正是此类人的心态。

针对这一话题,我最好还是指出争议的问题所在。我发现有时候指名道姓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引述重要人物的实际例子来证明他们所倡导的想法有多么糟糕。乍一看,这种做法有失厚道。何必牵扯到个人呢?但事实上,我这么做自有我的严肃目的。因为荒唐经济学的散布者正在玩一种“请君入瓮”的游戏。他们承诺提供精妙的分析,以此来吸引观众,然后再用一些简单而粗劣的故事作为替代品。更糟糕的是,当其他人(比如我本人)试着反驳这些观点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是“请你放心,没人会在意的”。接着,将这些观点稍做修饰,然后重新陈述一遍。那么,作为辩论的反方,我们该如何来应对呢?也许,将这些人抓住并绑起来,然后扔到甜饼盒子里,应该会有点作用吧!这样一来,就可以证明我批驳的那些人确实存在,而不是不知痛痒的稻草人而已。我还发现,被动听的、貌似严谨的说法误导,与证明这些说法纯粹是胡说八道,其实都是非常容易的。因此,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那些不得不说的话,才是他们真正需要认真去听的。至于人们是相信我,还是写信羞辱我,并无所谓,但似乎很多人宁可选择后一种做法。

即使从事第二职业并没有让我交到很多朋友,我也宁愿这样想:从开始写作到现在,至少我已经对一部分人产生了影响。

本书收录的文章来自于早先发表的散文和评论,写作时间大概介于1995年秋到1997年夏之间。那是一段多事之秋(其他时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也是左派和右派们提出各种荒唐想法的高产期。本书最早的一篇文章是为了回应当时美国新当选的众议院多数党(即共和党)领袖所鼓吹的自私型经济的荒唐想法而写。较晚的一篇,则是针对当时法国新上任的社会党总理而写。他是一个好心人,但是很不幸,其想法也和共和党的想法一样愚蠢。总体来看,左和右的分法并不准确。就本书论及的问题而言,正统的自由派与保守派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很多时候,那些没有人听的恰恰就是真话,忠言逆耳利于行。

大约有半数的文章都曾发表于网络杂志《滚石》(Slate)之上,因为我是在该杂志的专栏“沉闷科学”上从事这些写作的。其余的大多数文章都刊登在传统的印刷媒体上,比如《华盛顿月刊》、《外交事务》和《纽约时报》等。还有剩下的几篇从未发表过。虽然很多文章都是针对时事而写的,但我并不是职业的记者。如果说我曾经对这些时事新闻的讨论有所贡献,那么也一定是将新闻放到某个较长期的背景中才能看得出来。因此,我希望我的读者们能够发现,所有这些作品,并没有因为新闻本身的过期而变成毫无参考价值。

虽然我的最终结论是严肃的,但仍然不可否认写作是一个充满享受的过程。有一句老得掉牙但绝对属实的话:以平易朴实的英语写一篇1300字的公众文章,远比为专业期刊写一篇5000字,而且满是方程式的专业论文困难得多,也费时得多。我希望,那些喜悦的读者朋友们也能体会到这点。或许,他们会很快发现:这些短文,不仅能启迪心灵,而且还充满趣味。不妨先试着看一看吧。

摘自《致命的谎言:揭开经济世界的真相》序言

相关资料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提供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