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连载四:北大批判(5)

订阅
14:13
2010-01-05
薛涌
 1  |  2  |  3  |  4  |  5 

“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

这种讨论班,挑战着我们的整个教育观念。几年前我和贺卫方教授就法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要博还是要专的问题展开辩论。他因为招生考试太博而罢招,我则说法学院研究生考试完全不必考专业,要考学生的中文、外语和分析等几项基本能力。因为你看看美国的就知道,学生入学前的专业知识基础并不是那么重要,但人家培养人才非常有效率。在那里,关键看你会不会读,会不会写,是否知道如何思想。

最近,贺教授对北大法学院新生讲话,提到这次辩论,在介绍我时,用不无嘲弄的口气说我是个“什么都写”的人。可见,在我们的一些教授(甚至许多和国外接触频繁的教授)看来,“什么都写”显然是不严肃、不深刻的同义词。但是,如果你真到美国大学的讨论班试试就知道,前后左右坐着的,常常是非“本专业”的人,讨论很快就脱离具体学科。你对人家讲的问题一无所知,就插不上话。最好还是什么都能谈。这也无怪James Scott这么一个研究农业社会的专家,一下子讲起美国海军来能振振有词。其中道理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就是如此。我前面已经讲过,你接受法学院训练时,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干细胞研究这回事,但当了法官,马上面临干细胞研究的案子。你能说这不是我的专业,我不是个“什么都弄”的人,因此拒绝受理吗?教授这样的态度,自然影响到了教学。看看我们的大学,学生缩在狭窄的专业中,听那些只知道自己专业的教授满堂灌。我当年上北大,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一走进课堂,就像进入一个和现实完全没有关系的世界。在那里随着不闻世事的老学究梦游一小时,出了教室门,才算回到现实中。这样的教育,能给学生提供什么呢?到了社会上,任何问题几乎都是什么都涉及,你必须准备好接受出其不意的挑战。学生守着自己的学科,没有自由思想、自由表达的训练,没有讨论班刺激出来的创造欲,能够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呢?

如今我自己教了书,才充分尝到“什么都写”的好处。因为“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这几年“什么都写”的经验,等于把在中国大学中错过的基本的人文教育补回来许多。生活是活的,历史也是活的。“什么都写”之后,看历史的眼光也大有不同。比如我给学生讲希腊史,讲起希腊的军制和同性恋问题,我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从美国自克林顿上任以来对同性恋是否可以参军的辩论谈起。在现代的许多美国人看来,同性恋参军,把军队内的性关系搞乱了,影响战斗力。可是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同性恋组成的军队最强大。因为任何一个战士,在自己的恋人面前都会表现得神勇,捍卫自己的荣誉,而且彼此生死与共。同是民主社会,古典和现代的人想法竟如此天上地下。为什么?这么一讲,课活了,历史也活了,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了一起,帮助学生用历史批判现实,以现实批判历史。

最近国内一位博士生给我写信,说现在大学里也开始学美国,办讨论班。但是效果不好。老师不会主持,不能有效地引导话题、提供有价值的评论,学生发言也没有质量。反而不如大课的信息量多。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就是大课里灌出来的。如果除了自己的专业外,“什么都不写”、什么都不想的话,面对讨论班当然不知所措。学生的背景各异,生活经验不同。老师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中挖掘洞见。比如我和学生讨论的时候,明明讲日本的事情,学生突然扯出美国的东西来,大谈西奥多·罗斯福。怎么办?我不能简单地让人家闭嘴,而是要首先理解西奥多·罗斯福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这位学生把他和课上的讨论主题联系起来,然后才可以引导讨论。如果只守着东亚的领域,不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看不出他的背景和我谈的问题的相关性,那还怎么能够帮助他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中挖掘洞见呢?

(连载完)

目录
第一章 北大不教的东西
大学学什么?/ 003
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011
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 017
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031
北大为什么不读不写?/ 046

不能上讲台的博士还是博士吗?/ 061

“陋室”求学/ 065

当年北大之“陋”/ 067

在北大学当“君子”/ 069

“淘粪”教给我了什么?/ 073

大学生,请先淘粪再打高尔夫!/ 076

淘粪乃国学/ 081

讨论班:大学的教学与文化/ 085

英语危机,还是教学危机?/ 085

以讨论班为例/ 087

“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 090

苏格拉底如何培养精英/ 092

反思精英白领危机/ 094

第二章 北大的经验与反省

从“寡妇班”考上北大/ 103

在中文系丧失了对文学的兴趣/ 108

八十年代北大的中文系和历史系/ 111

北大就是个雅典/ 116

八十年代北大文史第一人/ 120

在北大如何逃课作弊/ 125、

北大和清华/ 129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自己/ 132

通才教育可能吗?/ 135

听讲座胜过听课/ 140

我的“北大中文系英语”/ 144

英语白卷上北大/ 145

美国人是什么?/ 148

搬进留学生楼/ 154

从考研到就业/ 163

第三章 北大应该怎么办?

什么是精英教育的实质?/ 173

精英大学必须采取寄宿制/ 176

北大拆了旧宿舍建什么?/ 181

没有三角地的北大不是北大/184

谁来拯救我们的大学?/ 187

北大清华在东亚的地位/ 190

港大领先北大清华一个时代/ 192

名校的距离/ 195

中美大学怎么比贡献?/ 197

考研困境说明了什么?/ 200

美国教授的工资单/ 202

阿忆挨骂,是在替体制受过/ 205

给北大新闻学副教授阿忆上一堂新闻课/ 207

校园游客/ 209

北大的改革开了危险的先例/212

第四章 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从“钟曲线”看中国大学的智力下降/ 219

人口的智商结构与大学对精英的选拔/ 219

弱势阶层提高了常青藤的智商/ 222

“教育如衣”导致了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225

中国人为什么迷信大学?/ 228

破除专业教育的迷信/ 232

读书无用论和不读无用的书/ 235

“硕士猪倌”乃我时代之先锋/ 237

西方教育真是“知识交易”吗?/ 240

学生叫导师“老板”是哪国的规矩?/ 244

小心什么样的西方诡辩术?/ 246

中国的大学必须降级/ 250

让市场来调节高等教育/ 252

大学需要赢利模式/ 255

保密与告密/ 258

第五章 中国高等教育批判:以高尔夫和博士为例

大学的责任在于塑造有思想的公民/263

怎么培养败家子?/ 266

高尔夫错在哪里?/ 268

朱校长,何不食肉糜?/ 271

我给大学校长们扫精英教育盲/ 273

打高尔夫能让你成精英吗?/ 276

高等教育的超前腐败/ 280

高尔夫球场与大学体育/ 282

莫用公款培养宋徽宗/ 286

博士生:你何必钻垃圾桶里?/ 289

博士教育应该外包/ 292

当中国成了美国的头号博士预科/ 294

博士培养为什么不能“搭美国的便车”?/ 298

奶粉召回了,博士呢?/ 300

第六章 大学的诞生

中世纪的秩序/ 305

中世纪盛期的社会变动/ 310

大学和学院的成立/ 314

知识的权力与知识分子/ 320

附录 他是北大校友里我最佩服的家伙

——专访《草根才是主流》策划人孙勇/ 325

 1  |  2  |  3  |  4  |  5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