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于1968(1)
1 | 2 |
——让-保尔·杜波瓦小说《一个法国人的一生》第一章 《夏尔·戴高乐(1958年1月8日-1969年4月28日)》
路易.马勒在戛纳电影节
小说里这个法国人叫保尔·布利科,他的叙述既不是宏观的,也不能说是公正的,3月22日,在学生们在南特占领了学院所在地的政府时,保尔·布利科的“运动”就是绕城一周,在公路上跑了几公里,然后凯旋般地回到家中。“在十八岁时,在这个春天,我们中间很少有人明了这场运动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微。”只有在回顾一生时,他才会说,1968年是一场摆脱银河系的旅行,比美国人在同年进行的月球探险更为根本,在这个新星球上,艺术、教育、性、音乐和政治都将摆脱在战后的严酷中形成的法规和戒律。这风暴来得如此急速、不规律,政治觉醒处在试探的阶段,它既来自新闻报道里那些谋杀、军队、战争的刺激画面,也来自微小的家庭生活中的不满、失望和不和睦。新的一代人想要摆脱被修剪过的生活模型,渴望着自由,自由,自由。历史的断裂暴烈而突然。
不过对于大多数法国人来说,这个五月仍然是日历上轻易翻过的一个月,但是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成为了此后岁月的主导力量,它也导致了曾经的伙伴变成敌人,其中尤其以两位著名的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和让-吕克·戈达尔的反目最为引人注目。
戛纳事件的直接的导火索是亨利·朗格卢瓦被解除电影资料馆馆长一职。朗格卢瓦热爱电影,他和朋友乔治·弗朗叙奇迹般地说服了法国商业期刊《法国电影》的主编作为他们的后盾,在1936年成立了电影资料馆,从刚开始的梅西纳街到后来的于勒姆路,这里成为了“新浪潮”一代的年轻电影人聚会的所在。朗格卢瓦的选片并不严格按照评论界的眼光,电影资料馆所做的更大的贡献是它的放映和讨论活动,这里既有离经叛道的电影,也有来自好莱坞的片子,这些自然简约的电影正成为了打破表现主义的陈腐和做作的利器,“新浪潮”一代的青年大概无人没有看过霍德华·霍克斯的默片或者后来希区柯克的电影。
安德烈·巴赞时期的 “手册派”在电影上的反叛是美学上的,巴赞这位灵魂人物指出了一种方向,他用了电影批评的方式来影响电影,而无论特吕弗还是戈达尔都是在《电影手册》写评论开始他们的电影生涯。巴赞和《电影手册》也成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阵地。不知道巴赞有没有从特吕弗那篇著名的檄文《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和戈达尔的《走向政治电影》中看出二人同“政治”的亲疏关系?
朗格卢瓦被解雇不到一天的时间,法国和世界各地的导演便表示禁止使用他们的电影,这是一个很长的名单——布莱松、德莱叶、黑泽明、卓别林、罗西里尼、弗里茨·朗……戴高乐政府用了极端的解决方法——突然袭击,早上刚刚通过了秘密决议,下午新任馆长便就职,解雇了所有的工作人员,甚至给所有的门都换了锁,那是1968年的2月9日。2月14日,示威活动展开,3000名示威者在戈达尔和特吕弗的带领下要进入电影资料馆,被警察拦下,几个人冲破防线闯进了资料馆又被迫退出,随后警察发起攻击,同示威者街头混战,戈达尔受了轻伤,眼镜被打翻。如果在1968年末做一个总结陈词,会发现这几乎是五月戛纳风波的预告片。
1 | 2 |
- 格哈特.里希特艺术大展 | 2008-05-16
- 小叶紫檀价格暂趋下滑 | 2008-05-15
- 2008北京九门爵士周 | 2008-05-15
- 首届北京现代舞周 | 2008-05-14
- 音乐之夜,柏林站 | 2008-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