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20年或可保持8%大发展
网络版专稿 记者 宋清华 在以“中国2020: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上,“中国2020:国际视角”单元从全球的视角观察中国、展望中国,中国可以在以后的20年保持持续的发展,甚至还可以保持8%这样的年均发展水平。
在以后的20年保持持续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不是在奥运会结束后,就会走到终点了呢?”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贺斌杰经常被人家问到。“像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家,我相信,并不是一个奥运会的机会就能够造成这种影响。”
目前,中国的GDP中,4%是从这方面获得的,但中国30年的持续发展,驱动力是存在和稳定的。贺斌杰认为,这应该归功于投资、消费和出口、内需,但他指出外资做的还不是很够。外资不仅仅是为中国带来了资本,而且对中国的产业有更多的好处,包括技术、创新、管理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还有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经验和最佳实践。
当然,中国经济还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实际上,我们并不用通过基尼系统这样的经济指标来证明这种说法,你只要用自己的双眼就能够看到中国的三线城市里有这样的一个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中国还可以加强改革、深化改革,进一步挖掘中国发展的潜力。比如,在中小企业的准入方面要加大准入许可;在管理、监管方面要出台一些规则,使得股票市场减少投机性;另地方政府在负债方面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国有企业方面,有一些国有企业目前还表现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受到垄断行业的保护。
他表示,提到这些建议,还是源于保持着乐观态度的,“我相信,中国可以在以后的20年保持持续的发展。如果可以解决刚才我提到的问题,中国还是可以保持8%这样的年均发展水平。”
如何从经济巨人转向经济强国
力拓矿业集团首席执行官艾博年对中国的矿业发展表示乐观,他认为中国可以和国际加强合作,从而从“经济巨人”转向“经济强国”。
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曾不断走访中国,“在矿业产业中,短短几年,中国已经跃居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发展最快的经济实体。”去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13年以来最快的,实现了连续五年双位数的增长。工业生产与城市投资总额分别增长了18.5%和2%,对这个行业来说,这些趋势意味着中国未来对金属与矿物的强劲需求。2007年,铜、铝消费量均有所大幅度提升,同比占全世界的24%、38%,更令人的惊讶的是,中国对钢的原材料——铁矿石的需求量的增长占世界的铁矿石需求增长的90%。
展望未来,他谈到,“中国将是以后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锚,我们可以和中国非常重要的投资公司扩大资源的开采,可以在技术上、社会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这种角度上,在世界各地都能够以高质量的水平进行运作。中国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合作,从“经济巨人”转向“经济强国”。
中国应走高效的城市化战略
谈到中国的发展路线,戴颐安认为,现在中国的城市化正在加速发展,有50%的人生活在城市,而不是农村。1990年―2005年有一亿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在过去几年,这成为城市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主要推动力。
城市化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也在加快,将继续成为中国发展的引擎。中国2025年新增的3.5亿城市人口中,我们预测有2.4亿以上是流动人口,这将带来很大的挑战,人口的剧增将带来沉重的压力。面对这种状况,其中有一条道路是城市化道路。如果,中国决定采取这种集中的城市化发展政策的话,政府可以鼓励做大15个超大城市,每一个城市平均人口超过2500万。还有另外两种是完全不一样的情景,他们的特点是分散的城市化,很多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无论中国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走哪种城市化道路,各级城市都可以采取各项措施。首先,为了提高城市化密度,城市可以关注如何提高交通设施的效用,以及城市规划。第二,城市可以对资源需求进行有效管理。比如可以通过提高能效的措施,比如节能建筑的标准。中国可以减少400万桶石油的需求。第三,我们应该确保在合适的地方出现合适的人才。对于熟练劳动力的缺失,尤其是大学生的缺失,在小城市可能更加突出。最后,城市化所需资金来源将越来越困难,尤其是中小型城市。筹集足够的资金为不断扩充的人口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对于各个城市的官员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高效的城市化战略,经济影响将是十分可观的。比如,到2025年政府的支出将减少1.5万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GDP的2.5%,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将减少10―25%。
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保的关系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认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中国还将面临许多重大的挑战,中国应该处理好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在世界现代史上,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和发展无人能及。”30年前,中国在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榜上的排名很靠后,而现在中国的人类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中上等水平。与此同时,就中国官方设定的收入贫困线而言,已经有大约2.5亿人脱离了贫困。然而,中国在改善城乡环境方面,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急剧扩大的能源消耗进一步加大了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而且,从1990年以来,不平等状况却在加剧。无论是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是城市人口内部的不平等均是如此。
中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力图实现共享式增长,这要求营造一种平等的经济和政治环境,让所有人都能有机会分享新机会,并且从中受益。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建立更为强大、有效和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保健和养老金体系。“十一五”规划强调落后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省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我们应当进一步的贯彻这些措施,并且重点关注解决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问题。在农村能源、道路、供水和卫生项目领域的投资,能够改善相关的服务,促进经济增长。在这些领域,非政府组织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帮助设计项目,更好地满足贫困人口需要。
尽管如此,即使我们实现了上述的改善,对于许多农村人口而言,最好的收入和就业的机会仍然来自城市。所以,农村人口还会继续向城市流动。因此,需要继续推进和健全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包括小城镇的发展,以实现经济城市化和现代化。
- 印象张楚—回到葵花开到门口的午后 | 2008-10-09
- 恒生中国天津添分行 | 2008-10-09
- 金融风暴中的中国 | 2008-10-09
- 2008财经中国高尔夫黄金联赛 | 2008-10-09
- 私人银行该为客户做什么? | 200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