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1-19
李平
订阅

粮价调控争议“红顶商人”中储粮09新角色(2)

 1  |  2 

同时,他表示,中储粮将按照“两线运行、分开储存、单独核算、单独统计”的原则,建立直属企业储备粮与贸易粮经营管理的“防火墙”,确保不同性质粮食管理规范,以打消批评者关于中储粮转型之后定位不清、借政策便利裹挟市场的质疑。

不过,这些辩解似乎未能说服那些批评者。记者随后采访的一些业内人士仍然认为,中储粮直接入市与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相悖。

“这么多的粮食都由它收,还由它来加工、销售,定价权也在他那里,还要我们这些企业干吗?”东北一位玉米加工企业负责人抱怨说。

红顶粮商09新角色

尽管存在争议,但中储粮的行动却果断且迅速。

按照包克辛的提法,中储粮目前面临在粮食主产区仓容不足、管理平台不够的主要问题。而一条迅速扩容的途径,就是收编基层粮库。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中国数千座基层粮库的改制是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最后一道难关。按照决策层的设想,这些粮库资产将向包括外资、民资在内的社会资本开放,最终的目标是培育多元的粮食流通市场主体,搞活粮食流通。

但是当去年粮食危机警报传来、对外资粮商的批评骤然升温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们改变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外资被排除在改革进程之外,民资分得的,也仅是国有粮食巨头瓜分之后的残羹冷炙。

“粮改突然转向,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突然发现,粮库从破包袱变成了金疙瘩。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没有粮食危机,去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还未必能完成。”国家粮食局系统的一位专家说。

而中储粮在这场粮库争夺战中斩获颇丰。数据显示,中储粮2008年全年上收96座地方粮库为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中储粮总公司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今年肯定还要继续上收一批基层粮库。”

不过这种大规模的扩张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抵制。中储粮通过直接上收的方式收编地方粮库,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的利益受损。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粮食局长会上,一些省份的粮食局官员们抱怨,中储粮把该省最好的粮库资源尽收囊中,对于地方太不公平。

一些省份则试图采取措施,遏制中储粮在当地的扩张。东北某省就试图组建一个省属粮食流通集团,整合本省粮库资源,以便“肥水不流外人田。”

不过,这显然是一场不对等的博弈。“许多粮库都是国家通过国债等资金建设的,产权本来就属于中央政府。”国家粮食局一位人士说。而且,“很多上收粮库的行为都是以行政指令的方式进行的。地方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中储粮作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角,意味着粮食流通重归政府管控。“这对于政府的管理能力是一个考验。”国家粮食局一位专家说。他担心,如果管理不善,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这些国有粮库将再次成为财政包袱。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