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不彻底的调控:货币政策两难(2)

订阅
2009-07-28
孙健芳 赵宇新

“但是,仅依靠央行和银监会低调的提示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对信贷扩张的控制。”一些专家说,2009年上半年新增信贷达到7.37万亿,同比增幅为201%。

强信贷支持下,货币供应量增幅加快,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同比增长28.5%,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24.8%,远远超出年初制定的17%的目标。

“如果广义的M2指标达到25%,一般来说12-18个月后的通胀率都会达到5%-10%。”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表示。

“人们对长期资产的需求迅速增加,对短期资产的需求急剧减少,资产配置结构发生改变,大家开始追求股票、房地产这些资产。”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室主任彭兴韵说。

资产价格的飙升使得通胀预期在上升,但中国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公布的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还在下降,就此,宏源证券房四海认为未来通胀路径是:资产价格上涨,倒逼整体价格上涨,出现“中国闷骚式通胀”。

通胀预期也让机构行为反常,他们开始倒逼政府,7月17日,财政部发行的2009年记账式贴现 (十四期)国债未能按计划全额招满,这已是两周内第四次的国债流标。“如果流标一次很正常,但多次就不正常,机构有很强的加息预期。”华夏基金一位人士说。

受牵制的调控

由于中国央行既要保经济增长,又要防通货膨胀,既要维持改革,又要调整结构,多重的政策目标注定了不彻底的调整政策,央行的政策转变十分被动。

一方面,在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另一方面,在前期宽松货币的支撑之下,流动性开始过剩,资产价格飙升,通货膨胀预期增加,机构强烈预期市场利率会上升,市场再次将板子打到央行身上。

“货币政策财政化”。这是目前市场对央行提出的最尖锐的批评,“中国银行业的资产配置严重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使得银行贷款高度市场化的行为成了政府的行政支援。”彭兴韵说。

未来,央行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利益摩擦也可能会使其调控很被动。

“在去年‘一保一控’调控中,政府各部门操作上的迷惘,因为‘双防’好做,大家一起往下使劲,但是‘一保一控’导致各个部门操作上互有分别。”当时房四海告诉记者。

现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央行为了弱化通胀预期,必须回收货币和提升资金成本,而此动作又会增加财政部发债成本,并引发国债屡屡流标,并会影响下半年发债计划,而这些又拖累到整个经济刺激计划。

最后,让央行政策不确定的还有政策调控指标问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更多兼顾到实体经济,对于资产价格是放在次要的地位上。”赵庆明说,这也是目前政策无法作出明晰转向的原因。

而预期则很难扭转整个经济泡沫化的过程。“货币政策本质上来讲是要反经济周期,但是实际我们每次调整结果都是顺周期的,按照这样下去,贷款增长将超过40%,年放贷量可能超出12万亿。”彭兴韵说。

“所以,你必然看到一个泡沫走完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是一个直线式上升,可能是波动着上去的,但泡泡已经鼓起来了,它一定会继续涨,直到有一天紧缩货币政策把它给扼杀了。”赵庆明判断。>>相关报道详见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