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6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2)
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5亿吨 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工业是现代化的脊梁。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08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粗钢产量由16万吨增长到50092万吨,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对外贸易增长2266倍 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开放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初,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对外贸易大国。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407亿美元。
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1952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39亿美元,2008年为19460亿美元。
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45.7% 走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我国城乡结构经历了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盲率降至6.67%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高中毛入学率74%,初中毛入学率98.5%,小学净入学率达99.5%,文盲率降至6.67%;当年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454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057万人。
研发经费已占GDP1.52% 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2008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570亿元,占GDP1.52%,比1991年提高0.87个百分点。
科技成果大量涌现。改革开放前,我国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近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3岁 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国家统计局报告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经过60年建设,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年末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张,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为0.15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1 | 2 |

- · 未来60年:中国创造 | 2009-11-12
- · 走过北京工业60年 2009年经观暑期实习生A组作品集 | 2009-10-18
- · 寻找中国 | 2009-10-16
- · “金卡工程”十六年成就卓著 中国银联力推银行卡产业全面发展 | 2009-10-13
- · 站在新甲子的起点上 | 200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