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刺激政策还是悠着点好
潘向东
07:29
2010-07-28
订阅

潘向东/文 有一朋友,敬业的精神一直是我们的典范,为完成工作任务,可以不分白天和黑夜。这位一直被我们称之为“强人”的朋友,最近却突然听说病倒了,去医院探望,与其主治医生一聊天,感触颇深。

主治医生娓娓道来:我朋友之所以长期以来精力过人,主要是他一旦觉得疲惫就服用滋补品,改变自己的机能调节,但现在由于身体机能长期违背自身规律,透支严重,很多器官已经提前衰退。

为朋友身体焦虑,便询问有何良策让朋友尽快恢复。医生道:药物只能短期起辅助作用,以后要恢复只能:其一,通过更换年轻的新鲜血液加快恢复;其二就通过长时间的修养生息来实现逐步好转。

人的身体如此,经济体又何尝不是如此。

上世纪60年代,在“社会总是存在有效需求不足”这一信念的支持下,肯尼迪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财政和货币扩张,以图达到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在肯尼迪政府的经济刺激下,美国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但这种违背规律的依靠刺激政策完成的经济发展很快让尼克松政府和卡特政府尝到了恶果。美国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持续的“滞涨”,印证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滞涨”之后,各国对持续的扩张政策开始收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关于经济政策回归市场调节的呼声日益为各国决策当局所接受。但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总会遇到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事件,在面临较大的危机和在突发事件面前,各国决策当局就会快速运用政府资源来应对,以避免经济出现“休克式”的下滑。

通过刺激政策来避免经济“休克式”的下滑是必要的。经济体也一样,假若经济出现“休克式”下滑而又缺乏必要的经济刺激手段,经济体中的组织机能可能都会在“休克”中被完全破坏。

2008年,中国经济不幸遇到“黑天鹅”事件——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面对海外世界级的投行破产和世界经济的快速下滑,中国决策当局开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药方”,有效避免了经济“休克式”的下滑,避免了经济体的组织机能被破坏,同时也实现了经济率先全球复苏。

但“是药三分毒”,刺激政策在促使经济快速复苏的同时,也很快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化和地方财政的信贷化,这就迫使决策当局在经济已经回升企稳的过程中开始“去毒”,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和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规范。

在“去毒”和出口再次回落的双重压力下,预计未来的经济发展环境将再次面临困境,伴随而来的将是经济发展的相对“低增速”。由低入高易,由高入低难。可以预见,习惯了“高增速”的专家在看到经济开始下滑时又会呼吁决策当局对经济体服用“滋补品”——刺激政策,来维系经济的“高增长”,以避免由于失业等原因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岂不知这种通过服用“滋补品”延续“高增速”违背经济规律的办法将会透支未来,影响经济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因为,刺激政策动用财政支出进行政府投资来确保就业,其实质是用企业和居民的纳税来进行投资扩张,经历征税再到支出,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大打折扣,同时刺激政策造成资源的错配,不利于经济体由当前的过度依赖投资驱动过渡到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的经济转型。此时,也许对经济体输入“新鲜血液”和审视“低增速”为必然走势比其他的任何政策都显得更为重要。

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就需要慢慢接受一个现实——未来的经济增速在缺乏“新鲜血液”的支持下,经济增长将面临下台阶的现实。1997年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当时的决策当局采用政府投资扩张的形式有效化解了外部冲击的影响。由于财政扩张是不能持续的,面对经济的下行周期,决策当局采用更换新鲜血液的方式来改变经济体的“病态”,进行了“房改”和“国企改革”以及本世纪初“加入WTO”的三大“制度释放”,有效地释放了房地产、民营资本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制度释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制度释放”的初期效用最大,随着经济体对所释放的制度逐步适应,“制度释放”的效用将逐步递减。这与人体刚换上年轻的新鲜血液一样,精神焕发,但随之而来,精神状态也逐步下降。即便没有2008年的金融危机,由“房改”和“国企改革”所带来的内需快速增长,由于体制的约束,对经济的快速拉动作用也已经步入尾声。因此,通过刺激政策可以弥补由于出口“休克式”下降所带来的冲击,但改变不了经济已经开始结束一轮由制度释放所带来的“高增速”周期。

要摆脱这种“低增长”的现实,当然不能寄希望去服用“滋补品”——财政刺激和货币扩张,否则将加剧社会资源的错配。但可以考虑从更换“新鲜血液”的方式进行,对经济体而言,所谓的更换“新鲜血液”就是进行“制度释放”和技术创新,也即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工业结构升级,通过“制度释放”盘活土地存量资产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就目前的国内经济体而言,还很难短期内看到能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实现工业结构升级,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未来进行“制度释放”,否则我们只能接受较长时期“低增速”的修养生息。

人很多时候由于改变不了已有的观念,结果总是给自己找麻烦。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决策当局一直觉得经济体能承受的经济低增速为8%,所以提出经济增速“保8”的口号。但十年过去了,当前的经济规模已经是当年的近两倍,产出的规模和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已经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经济体也早已经具备承受更低经济增速的能力。但“保8”仍然深深地烙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难得以突破。

世易时移,对一个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发展规模的经济体,持续健康的发展相对于“高增速”,也就是经济增长的质量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而言,显然前者更为重要。这与人的身体也一样,持续的健康远比短期的精力充沛更为重要。

(作者为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