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政经要闻 > 区域新闻

北川战疫

  
作者:翁仕友
发布日期:2008-05-23

网络版专稿 记者 翁仕友 “每次进出县城都是提着脑袋。”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告诉本报。 

许汴利的另一个身份是该河南省疾控中心抗震救灾防疫队总队长,5月16日来到地震重灾区北川以后,他和12名队友一直负责半个北川县城的防疫工作。5月21日,北川县城被特殊管制,武警在通往县城的道路上设置了多道哨卡,除了防疫队员和持有特别通行证的救援人员外,其余人员一律不得进入。 

两三万人的北川县“一夜空城”,许汴利说,城里每天只有数百人的防疫人员,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江苏省疾控中心、河南省疾控中心和5月21日从成都军区紧急调来的防化团。 

“北川县城防疫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许汴利认为,北川也不会有疫情发生。不过,由于道路和信息不畅,部分乡镇防疫形势依然严峻,灾民急于返乡也增加了北川防疫的难度。 

陈家坝告急 

“陈家坝现在一片混乱。”郑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周玉东急促地说。 

位于北川东北角的陈家坝乡,下辖18个村,总人口1.28万,在这次地震中,全乡伤亡约9000人。周玉东告诉本报,目前仍有大量遗体尚未开挖出来,防疫形势非常严峻,防疫任务非常重。 

陈家坝上空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臭味,“要把尸体从废墟中抓紧弄出来,抓紧掩埋,不然肯定会出问题的。”周玉东和党委书记、乡长说道。 

5月23日,距离地震发生已有11天,由于当地气温不断升高,大量尚未挖掘出来的遗体开始高度腐烂。此前一天,周玉东刚从北川桂溪乡赶到陈家坝,一赶到,便带领队员投入到消毒工作中。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陈家坝各个村的灾民全部聚集到乡里,由于人数较多,很多帐篷帐搭在野地里,而且住得很密集,周围卫生条件较差。一位队员向本报形容,“杂草丛生,苍蝇乱飞”。 

就在接受本报采访前,周玉东刚给北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打电话,建议赶紧派重型机械来开挖,如果再不抓紧,时间一长,很容易出问题。据了解,原本当地有台挖掘机,但是由于机械故障,已经停止工作。 

本报从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截止22日18时,全市因灾造成人员死亡累计19675人,失踪累计8515人,受伤累计107844人,其中北川县伤亡最重。目前,在陈家坝乡除了30名郑州防疫队员外,还有山东烟台和部分解放军的防疫人员。 

和陈家坝乡一样,由于北川县其他乡镇的防疫形势也不容乐观。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的材料认为,“个别乡镇信息不畅,居民转移和控制人员流动非常困难,给防疫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5月19日上午9时,总领队周玉东和防疫队员从绵阳市赶到北川县。按照北川县救灾指挥部指令,防疫队前往灾情最严重的桂溪乡,具体任务是传染病防治、环境消毒消杀、尸体掩埋处理、卫生防病知识宣传等。 

第二天,防疫队在桂溪乡的4个村开展防疫工作,对348个安置帐篷、15户家庭进行环境消毒,同时对周围水源进行检查等。在来到陈家坝之前,防疫队对安置点进行了全面的消毒。 

5月22日,周玉东赶到陈家坝乡,到了以后他才觉得恐怕这里的灾情最严重。 

北川县城难题 

和乡镇不同的是,北川县城的防疫形势相对较好。中国疾控中心防疫队员张流波告诉本报,现在和刚来的时候比,卫生状况大有改观,经在十余天的奋战,防疫工作已经步入正轨。 

现在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工作的张流波,精通环境消毒,他回忆道,刚来的时候,垃圾处理、饮用水都有些问题。由于没有厕所,随地大小便现象很严重,这对防病很不利。现在正按照帐篷数建临时厕所,供水站也开始供水了。 

张流波是5月15日从北京赶往绵阳的,次日到达北川县。也就是在同一天,卫生部从全国各地紧急调集了大量防疫人员前往地震灾区,对各个重灾县的防疫工作实行分省包干,即一个省负责一个县。 

而北川县城的系统防疫工作,则始于防疫方案的制订。 

5月17日一大早,多位防疫队员戴上安全帽、口罩,换上胶靴,赶往已成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下午六点多回到营地后,中国疾控中心、江苏、河南两省疾控中心的队长、副队长、秘书一块“碰头”,商量方案。 

一个小时后,防疫方案出台了,这个被称为“简单,但针对性非常强”的方案涉及环境消杀、饮水保障、垃圾粪便处理、遗体处理等7个方面。后来,方案建议内容全部被绵阳抗震救灾指挥部采纳。 

许汴利坚信,无论是地震,还是洪水,只要有专业防疫人员在,一般不会发生疫情。为了做到万无一失,防疫队还建议建立疾病报告系统,各种搜救队、防疫队实行日报制度,对那些腹泻的、发热的、有流感症状或其他不适症状的病人建立疾病报告系统。 

“建立这个系统主要是为了发现疫情,如果有疫情抬头,马上可以扑灭它。”许汴利说,目前北川县城尚未发现疫情。 

由于气温升高,遇难者遗体处理一直较为棘手,本报获悉,此项工作已交防化团的防疫队员处理。由于担心堰塞湖水淹没县城,掩埋地选在地势较高、且远离水源的地方。 

据了解,防疫队员每天在县城里反复喷洒药剂,同时还对城外的灾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防疫工作已经步入正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问题又出现了。 

由于目前正值春耕季节,不少灾民开始急于返乡。而县城又是回乡的必经之路,所以目前北川县城正面临两大难题:堰塞湖水患和疫情易发的危险。据了解,四川省已于23日早上派出专家赶赴北川,在实地考察之后,将决定如何解决北川的难题。 

本报截稿时,专家组已赶到北川开始考察。 

“白天鸣枪,晚上发信号弹” 

负责北川县城防疫的队员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河南疾控中心、江苏疾控中心和成都军区防化团。按照分工,30名中国疾控中心的防疫队员以专家身份参与到上述两省防疫队伍中,13名河南队员负责北川东半城区(新城区)防疫工作,20名江苏队员负责北川西半城区(老城区)防疫工作,防化团的队员则做最后全方位的再消毒。 

目前,防疫队员住在距离北川县城三四公里的一个山坡的帐篷里,队员每天工作生活安排也较为简单,每天早上6:30起床,然后吃饭,7:40左右向县城开拔,傍晚返回营地。这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是险象环生。 

北川县城海拔652米,地处岷山山脉和龙门山脉交汇处,四面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而要进入这个颇似“锅底”的县城,必须经过一条将近1.5公里的狭长山谷。在许汴利看来,山体滑坡、泥石流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每次进出县城都是“冒着生命危险”。 

最大的威胁是县城上方的堰塞湖,监测人员发现湖水上涨较快,此前多次发出渗水警报。出于安全考虑,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撤出城内所有灾民和救援人员,北川开始“封城”。

为帮助队员避险,如果一旦发生渗水或决堤等状况,指挥部采取“白天鸣枪,晚上发三颗信号弹”的方式通知城内工作的队员。“要是真决堤了,根本跑不及,三公里的路,你能跑得过水吗?”一位队员告诉本报。 

这位队员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鸣枪的情形。 

地震4天后,通往北川县城的道路全部被打通,进出北川县城的人员和车辆迅速多了起来,络绎不绝的人群除了灾民外,还有各种搜救队员、记者、志愿者等等,场面亦十分杂乱。5月17日下午四点左右,由于有余震,再加上堰塞湖出现了险情,指挥部第一次鸣枪告示,顿时,几万人立即往外撤退,“这是我第一次经历大逃亡,场面非常狼狈。” 

此后,进入县城的人便锐减,一位队员告诉本报,“除了我们防疫人员和防化团的队员外,基本上看不到其他人的身影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网站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