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通不会削弱珠三角的竞争力
网络版专稿 记者 申兴 6月21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珠三角与长三角年度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此次论坛旨在通过对话交流整合政界、商界、学界资源,探讨两大地区的合作模式与发展前景,倾力推动珠三角与长三角快速、稳定、高效发展。此时恰逢海协会海基会谈判重启,定期包机、大陆游客赴台旅游7月即将实现,两岸三通指日可待。两岸三通后,香港、乃至珠三角将受影响,而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则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两岸三通是否会改变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区域经济体现有的格局?为此,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陆教授对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地区的未来发展发表了看法,并就两岸三通对香港和珠三角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长三角是珠三角的一面镜子
记者:目前,珠三角与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此次论坛的宗旨正是希望探讨两地的发展前景,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两地的发展现状?
陆雄文:珠三角与长三角具有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上。珠三角与长三角对于国家经济的贡献远远高于别的地区,它们经济门类完整,以二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引领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地,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都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拉动就业、增加税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逐步前行,两地都会随之调整发展思路,但它们的共性将长期存在。因此,珠三角和长三角可以将对方作为自己经济发展的镜子,通过不断对比、沟通交流,寻找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并以此寻求自我的发展道路。
记者:作为中国两大区域经济中心,珠三角与长三角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如何看待它们彼此的差异,这对于两地的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陆雄文:首先,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政府对于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尽相同。珠三角地区所在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层面的干预力度较小,市场发挥空间得到较大舒展,从而使区域资源流动日趋方便,效率得以提高。长三角地区则与之不同,它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的特征,沪、浙、苏两省一市的联合,必将推动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目前,三地政府都在积极探讨合作模式,寻求更多的合作领域,但某些地方政府在微观经济干预上仍未完全“松绑”,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有待提升,区域经济联动的局面仍未有突破。
其次,因地理位置的差异,两地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长三角地处中国东边的长江入海口,各类资源集中,长期辐射由东到西的内陆地区和长江南北岸地区,对于大半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偏居于中国南端的珠三角,虽靠近港澳地区,但经济辐射范围仅限于珠三角与西南地区,因此,扩大珠三角地区的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应是珠三角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第三,珠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全国各大区域经济体中位居榜首,而长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很大;从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珠三角受到香港的影响,服务业发展比长三角更为成熟。但从长远来讲,上海服务业的发展远景会更好。因为,上海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从而服务业的市场需求随之上升 ,同时,上海拥有了服务业发展的良好外在环境,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成熟有序的法律环境、基础丰富日趋集中的科技和人才资源等,都预示了上海服务业在未来的大好前景。只要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把制造业“放得下”,服务业“拿得起”,长三角的高速发展就可以预期。而珠三角在教育、科技等方面仍显不足,在发展战略上应当将知识与人才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珠三角未来发展的重心
记者:正如您所说,珠三角与长三角快速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两地应当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陆雄文:对于珠三角而言,最最需要在教育和人才方面下功夫,在这方面需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深圳必须抢占“人才高地”。以深圳为例,虽然近年来引进了许多研发中心和大学的研究生院,但作用比较有限,大多数人才依然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并没有成为广大人才择业的第一选择地区。参考香港近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教育和人才上的投入及收益,香港的发展对于珠三角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而长三角地区首先需要提升服务业比重,因为经济发展有赖于产业结构的平衡。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对于服务业发展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前不久我们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所举办的“2008上海服务论坛”,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期许。我相信,在这样的趋势下,长三角的服务业一定能够发展起来。除此以外,两省一市政府在微观经济上的适当放权将激活市场,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真正实现长三角经济的腾飞。
记者:珠三角的服务业比重很高,但第二产业的发展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内陆地区的开发,制造业开始内迁,许多珠三角的制造业企业表示了担忧。您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
陆雄文:任何地区都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手中的余钱多了,对于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所以服务业必须升上去,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企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需要生产服务业为生产提供各种服务,发展生产服务业是未来发展所需。所以,珠三角的未来发展的重心仍是服务业。至于制造业的内迁,这是必然趋势,相关企业的担心不过是近忧,长远来看,把劳动密集的制造业迁到湖南、广西、云南一带,从而集中资源大力发展珠三角的服务业,从而实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两岸三通和珠三角的竞争力
记者:6月12日,海协会海基会谈判重启,7月4日,两岸定期包机、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就将实现,两岸三通指日可待。三通后,香港至少在人流和物流两个方面损失惨重,珠三角也将受到影响,而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将获益良多,您认为两岸三通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现有格局将产生什么影响?
陆雄文:短期来看,三通确实会使香港失去部分物流人流,珠三角也会有所影响,但外界不应过度夸大其影响。就长期而言,两岸互动合作机制的建成对于大中华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饼”做大了,大家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发展机会。得益于全局经济的上升,香港、珠三角将会随之发展。总体而言,两岸三通对香港、珠三角经济的发展不会有负面影响,也不会削弱珠三角的竞争力。
记者:请您谈谈两岸三通对香港的影响。
陆雄文教授:两岸三通后,香港短期内直接受影响的主要是物流和人流两方面。在物流方面,台湾原经香港转口的产品,三通后将有80%改为直接出口到大陆,香港可能因此损失逾1000亿元的出口值;在旅游方面,来自台湾的入境不过夜旅客每年会流失150万人次,也有一批原本打算赴港旅游的大陆游客转访台湾,香港旅游业年损失将达25亿港元。
短期来看,三通确实会使香港失去部分物流市场,两岸原经香港转口的产品,三通后将有八成改为直接出口到对岸,无疑会打击香港作为两岸中介人的地位。但这种影响是只是短期的,因为两岸经香港转口的货值只占其贸易总额约3%。就长期而言,两岸关系的改善将促进大中华地区经济的发展,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乃至泰国、马来西亚都将从中受益。作为大中华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香港不但不会被边缘化,而且将继续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发展下去,对于全国都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同中国内陆地区迅速增长的境外旅游趋势相比,两岸三通所造成的香港旅游业的损失是细微的。因为香港旅游有着自己的特点,到香港的游人大多集中为社会的中产阶级人士,他们选择到香港也是基于它发达的商业、便利的购物环境,在这点上,香港的地位是不能被台湾所代替的。当然,台湾对内地旅游市场有吸引力,短期会减少香港的入境不过夜旅客,但各有所长的香港和台湾并不存在旅游市场的冲突。随着大陆境外游市场进一步持续、高速增长,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大陆游客境外游目的地,我们都能够满足其需求。总体而言,两岸三通对于香港经济的发展不会有负面影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简介——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博士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费雪商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香港大学经济学院名誉教授,挪威管理学院名誉教授。
- 珠三角中小企业面临成本困局 用友等IT企业开出诊断秘方 | 2008-06-25
- 熊丙奇:震灾争议话题不妨做教学案例 | 2008-06-25
- 国际油价不会下降 欧佩克称已尽全力 | 2008-06-25
- 财政部拒绝减免申请央企红利一分也不能少 | 2008-06-25
- 欧盟“绿色壁垒”即将生效 珠三角纺织品输欧面临考验 | 2008-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