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水,被遗忘的受灾县(2)
陈勇
08:47
2010-04-15
订阅
 1  |  2 

密付东是傈僳族,家依山而建,家里10口人,靠着种玉米为生,天好的时候收成在1000斤左右,遭遇灾年就只有一半收成。

“一斤1元,1000斤就是1000元,全年的收入就指望玉米,今年天不好,大概只有500元。”密付东一边包着卷烟,一边说。

密付东在农闲的时候也下山打工,补贴家用。工钱一般每天20-30元,运气好的时候,主人家请师傅工,一天可赚70-80元。

“一年也碰不到几次师傅工,毕竟那是大价钱。”密付东说。

3月30日,密付东从山上往下走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外界”来的人。他冲着那人友善一笑,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到我家坐坐吧,喝一杯。”

救援

突然其来的旱灾让地方政府措手不及。“县里要求能保一亩保一亩,能保一块保一块。”泸水县宣传部外宣办主任王国丽说。旱情发生后,泸水县采取了江河提水、人工增雨等多种办法进行抗旱救灾。

“我们组织了干部和群众进行募捐,对于山里的百姓,主要还是鼓励他们自救和互帮。”王国丽说。

泸水县农业局经济作物推广站广波付表示,旱情影响了今年经济作物40%的收成,质量、品质各方面都有所下降。“根深的都还活着,根浅的都枯死了。”

广波付说,在灌溉方面,农业局每亩地给50元的补助,同时还加大了技术指导,一些可以收割的作物,督促农民尽快收割。

怒江州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潘文海说,在州辖四县中,目前泸水和兰坪的旱情压力较大。

“泸水县的大部分水利水渠是土渠,跑水、漏水现象严重,甚至部分水源枯竭了,”怒江州水利局副局长罗建平说,“对于一些受灾严重的地区,水利部门加强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骨干沟渠的清淤、疏浚和维修管护,以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

“或许有些地方还会相对紧张,但基本都缓解了,在那些偏远的山区我们提供了水管,并指导他们如何架接。”罗建平说。

经验的缺失

一份怒江州政府的旱情报告显示,截止到3月25日,怒江全州有近25.12万人﹑76.14万头(只)大小牲畜饮水困难,其中农作物受灾44.66万亩,成灾32.5万亩,绝收16.73万亩,受灾面积占已播种面积的80%。累计全州受灾群众达28.76万人,其中需救济人口18.78万人,受灾级别已达重大自然灾害。

此外,在怒江州的政府网站上也把抗旱应急响应级别从原来的较大级(Ⅲ)提升为特别重大级别Ⅰ级响应。

当地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政府官员说,通过这次干旱,水利部门的经验就丰富了。“谁也想不到这里会旱。这种思维定势造成的错觉不少。”他说。

“从2003年起,钱一到手就想着开发电站,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投入没有改变。仅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等米下锅,根本不实际。”泸水县一名官员说,全县水利水渠935条,其中土渠835条。这些土渠根本满足不了水利供水。

“头一次遭遇,所以有点经验不足。”罗建平说,他承认在水利投入上是有缺陷的,怒江没有水库,全部都是水渠,唯独在兰坪有一个未完工的在建水库。他表示,以后会加大力度,并且以加强“五小水利”开发为主,保证水渠水源问题。

罗建平说,兰坪的水库预计今年6月份会竣工,装机容量可达3200万立方。到时兰坪县主城区的饮用水就有保证了。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