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斌 金融危机犹如一个黑夜,却也给中国的外贸企业带来了一双寻找光明的黑眼睛。
这场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因而一些反应较快的企业开始了新的发展思路的思考,认为与其为别人做代加工不如走“自创品牌”之路。但对于外贸出口企业来说,“自创品牌”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别于一些实力雄厚的外贸企业的创品牌之路,江浙地区一些中小企业正在“线上”试图实现自己的品牌梦。
弯路
南京的陈先生(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年多来,陈先生在创品牌的路上峰回路转,变换了多种思路,基于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现状,他最终选择了“线上创品牌”。
陈先生是南京一家服装厂的老板,主要生产羽绒服出口北欧,90%以上做出口。
整个2009年,陈先生的出口订单曾减少了30%-50%,内销市场却逆势增长,陈先生看到了市场的转变,心中也有了另一番打算。
当时陈先生还有5家服装店铺,是国内某个品牌的加盟店。
“现在对于做内销来说是个机会,我要做产业链的终端——拓展店铺。”2009年下半年陈先生不止一次地这样说。
有了决定之后,他不止一次地到多个城市考察。
那时陈先生反复地给记者算一笔账,一个街铺的投资大概是20-30万,转让费和装修费加起来差不多20万,这样一个店的投入在50万左右。按照原有店的销售情况,一年的纯利润保守估计在20-25万,也就是2年就可以回本。
开到20家,回本之后每年的纯利润在400-500万左右,这比做订单要轻松多了。
按照这样一个理想状态,2-3年之后,陈先生就能去履行自己一生的梦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品牌。“我计算过,创一个品牌的前期投入在2000万左右,我现在拓展店铺也是为我将来自己的品牌在做渠道。”陈先生说。
转变
半年之后,再见陈先生。
他正在找一个大房子,准备在淘宝网上做品牌店铺。
半年的时间,从现实转到虚拟,陈先生的思想缘何发生了如此大的转换。
陈先生说:“现在城市街铺的租金越来越高,占有率也越来越高。去年,除了街店,我也想过进国内百货商店。”
但是都是困难重重。
“出口商品的交易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看样订货,一次下单,货到付款。但是国内的商品零售行业的规则就复杂得多了。”陈先生分析,目前国内的终端消费渠道大多采取 “联营联销”的方式,这些终端消费渠道设立一个物业,招揽知名品牌的生产商或者代理商进店,让它们自己独立营销商品,百货公司通过“扣点”的方式获取利润。
而这对于过去只从事生产、没有国内的销售渠道的国内外贸企业而言,要想进入商场还需要接受严格的挑选,难度很大。
1 | 2 |
- 6日美股全线上涨 2009-05-07
- 亚太主要股市全线上扬 20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