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兴云 一般人很难想象,在深圳与香港两个城市的交界处,竟然是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深圳一边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而香港一边则是处于近乎原始状态的无人居住的自然生态。
日前为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对边界禁区的开发,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经过1年的深入研究,日前发布报告,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将解禁的靠近深港边界的二千四百公顷土地打造成“边界特别发展区”,对内地居民实行落地签注。
边界禁区的设立,肇始于1951年。当时,港英政府为防止日趋严重的非法入境问题,决定成立边界禁区,将深圳河以南,东起沙头角、西至米埔的区域划为禁区。后来禁区面积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今天深圳河向南纵深0.5—2公里,整体面积约2800公顷的区域。
1997年,香港归回中国,边界禁区作为历史遗留问题继续存在,但其防止偷渡的意义已然寿终正寝。2008年,特区政府决定逐步释放禁区土地,除保留400公顷边界管制站和出于安全考虑的土地,将其余2400公顷土地列为开发地区。
据了解,2400公顷土地相当于港岛已发展的市区面积的总和,在今天在香港发展用地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这块宝贵的土地,自然成为香港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9年8月,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成立边界禁区课题小组,系统研究设计香港边界禁区的发展方案。日前该中心发布报告建议,将可供土地打造成深港“边界特别发展区”,分区、分功能对该区域进行发展。
该研究报告认为,边界开发区毗邻内地,与深圳一河之隔,如何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发展区”产生最大边际效益,让这这块香港治下的土地发挥有别于香港其他区域的独特优势,最佳的办法就是以宽松的入境政策方便内地居民进入发展区,从而为香港带来多种发展机会。
该研究建议,“发展区”对中国内地居民实行“落地签注”政策。凡持内地有效居民身份证者,进入发展区可以即到即签,无次数限制,无需提前向相关公安局管理部门申请签注。这样可以取消申请签注的等候时间,大大提高内地居民进入发展区的便捷程度,减少时间和心理成本。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提到的所谓“落地签注“只适用于发展区,内地居民若进入香港其他区域仍需按照正常程序申请签注。同时,该研究还要求严格限制内地居民在发展区内从事活动的种类和时间期限。进入发展区的内地居民一次逗留时间不得超过七天(特区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逗留天数)。除已领取香港特区政府入境处颁发的有效签证,内地居民不得在发展区内工作或就读。如有人多次在发展区逗留满七天后即刻再次进入发展区,香港入境处可以以怀疑其从事规范外活动为理由,拒绝其进入发展区。这样就可最大限度保护发展区内香港本地居民的就业机会。
该研究建议在“发展区”内重点发展会计、建筑、法律、工程、规划、园境、测量等生产性专业服务及医疗、教育商业零售和仓储业。
由于不再受办理签证的手续和时间周期限制,使香港与内地居民在“发展区”的商务见面均不受签证限制。而专程赴港购物的内地居民也不必从北至南,穿越新界到九龙南端或港岛,因此,发展区可以充分拓展内地市场,推进香港与内地密切合作。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楠迪扬认为,在发展与环保并重前提下,“发展区”对香港的长远意义不言而喻。一方面可以舒缓现时港岛、九龙用地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可从总体上带动新界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使大量的新界居民不必到九龙南端和港岛工作,减轻生活压力及交通负担。
他表示,最值得一提的是,发展区将在真正意义上首次实现香港自开埠原来的城市区位功能调整。随着建成区规模、功能的不断完善,这块土地将有望成为另一个繁荣的城市副中心,使香港城市布局更趋合理。
与此同时,由于“发展区”依託毗邻内地的区位优势,侧重发展某些行业,在功能上不会与现有城市中心完全重複,因此不但不会降低现有中心的繁荣程度,反而会提升香港城市的整体价值。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则表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打造香港新的城市中心点,与相邻的深圳商业发达地区可产生协同效应,为发展相对滞后的新界北区注入新的经济动力,平衡香港的城市功能。
- 深圳特区30年庆典举行 胡锦涛指要继续先行先试 2010-09-06
- 两名赴菲查案香港警察遭扣 现场发现菲特警弹孔 2010-09-03
- 【独家】微软亚太研发基地扩张 华南总部落户深圳 2010-09-02
- 中国十大创富城市出炉 深圳排第一 2010-09-02
- 低碳:深圳转型关键词 201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