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斌 12月4日,日本环境部谈判代表山田明(Akira Yamada)成为了众矢之的,在会场内外都遭到轮番阻截。
他自己在与中国、美国等国家的联合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看来我在这里很受欢迎。”
山田明备受关注源于《京都议定书》。
回顾坎昆会议第一周的谈判进程,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过于:日本公开“与民为敌”,宣称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日本都绝对不会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二阶段承诺任何减排目标。”
实际上,《公约》之下的《京都议定书》正是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该议定书首次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目标,但当时各国仅谈判出了2008年至2012年第一承诺期内的减排目标。
日本反对《京都议定书》延续的理由是其只覆盖了占27%的全球排放量的国家,而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和美国都没有在该议定书下承诺减排目标。
其实,日本的这一立场并非这次坎昆会议才出现,而是由来已久。早在2009年年初,美国基于国内政治现实的考虑,在《公约》小组会议上提出,或可考虑另外谈判一个单一法律框架,将所有的国家都包容在内。这个提议获得了日本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支持,但欧盟表示反对。
但欧盟的态度在2009年10月于曼谷召开的小组会议上发生了微妙转变,开始倾向于单一法律文件。
在坎昆,12月1日晚,欧盟首席谈判代表麦兹格(Artur Runge-Metzger)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他们只是想要一个有新的成员参与新的全球协议,那也正是日本、欧洲还有其他国家在哥本哈根上的共同愿望。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态现在经变得强硬。”
或许是出于避免重蹈哥本哈根会议的覆辙,主要的发达国家在2010年在公开场合都回避谈论以单一法律框架取代《京都议定书》。
但日本的态度并未就此改变。
事实上,在坎昆会议召开前,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对国内媒体做的一次内部通气会上便提到,除了日本,其他的发达国家基本同意维持双轨谈判机制,但“日本的态度很强硬”。
- 日本与美国将举行模拟弹道导弹拦截演习 2011-02-23
- 美称北方四岛属日本 俄急召美大使 2011-02-22
- 雅虎CFO暗示可能会出售所持雅虎日本股份 2011-02-18
- 日媒称外相前原诚司4月访华 2011-02-17
- 日本北海道千名师生疑似食物中毒 201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