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经济持续恶化 “加码”呼声渐高(3)
自救还是被救?
金融危机以来,香港政府实际上采取了很多应对政策。
2008年10月28日,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在2008至2009年施政报告宣布会成立一个由他主持的“经济机遇委员会”。港府称该委员会成立目的是在这严峻时间内对全球各大市场及本地市场作不断监察和滚动评估,及时地判断金融海啸对香港经济和主要产业造成的影响,更重要是研究及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法,供政府和业界考虑,协助香港渡过难关,转危为机,从而发掘新的商机和提升香港的竞争力。
2008年12月8日,曾荫权宣布,政府将为企业提供1,000亿元的信贷担保,并在09年提供超过6万个职位,以及其他一系列措施,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境。
2009年1月22日,曾荫权再次宣布一系列措施,以应付春节过后可能出现的企业裁员和倒闭潮,以及协助在年中投身劳动市场的毕业生。他在经济机遇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后表示:“政府会坚守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的策略。”
2009年4月3日,曾荫权宣布将研究如何发展香港具有优势的产业(香港六大产业振兴计划)。曾荫权表示:“在过去两次会议,经机会集中讨论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和保就业的措施。今次会议,委员讨论一个更重要的课题,就是放眼香港长远的竞争力,集中研究香港的中长期经济机遇。”
同时中国中央政府也频频伸出援助之手。
2008年12月20日,胡锦涛主席对来京述职的曾荫权说,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香港金融经济稳定,将继续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当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曾荫权时说,中央已决定在7个方面采取14条措施支持香港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这其中包括了中国央行与香港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加快涉及香港的基础建设、加快涉及香港的基础建设、缓解港资中小企业困难、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等重大政策。
2009年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央行行长助理郭庆平公开表示,国务院已经确认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将在香港进行试点。
2009年04月19日,据大公报消息透露,CEPA(香港与内地经贸协议)第六份补充协议将于5月上旬签署,届时将涵纳更多有关放宽香港服务业在内地发展门坎的内容,以及服务业在内地尤其是广东省内“先试先行”的措施,包括医疗业、会计业、旅游业等。
据了解,CEPA的实施为香港的不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CEPA在2003年实施后的首三年内为香港创造了36000个新增职位,和51亿港元的额外资本投资,亦同时为香港引进内地和海外投资。到2007年为止,已有超过900家内地企业获批准来港投资,投资额超过55亿美元。
同时在上周举行的2009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温家宝总理承诺近期将推出若干挺港措施,包括中央将在香港增发人民币债券,同时还将扩大发债机构的主体等政策将有望发布。
不过,香港《文汇报》4月20日刊出文章评论说对中央的支持,香港自身要认真思考,全面理解,正视香港金融中心的局限,真正找到香港未来发展之路。香港不能只盯着中央送大礼,如果港人养成动辄求人送礼,香港的未来将毫无希望可言。
评论认为,香港要把温总理这次承诺和他一直要求香港转变经济结构结合起来思考。这次中央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与将上海建成中国的金融中心,是有实质区别。
国家金融中心,首先方便为实体经济服务,其次要稳定不受虚拟经济层面的风险冲击。香港金融业的资本构成,决定其在这两个重要方面都劣于上海。所以,国家的金融中心只能在境内的上海,而不是在境外的香港。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现在握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同时人民币虽然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但是其越来越具有硬通货的特征。在这种趋势下,香港在金融领域对于国家的作用正在下降。
另外,金融海啸前,香港引进了太多金融衍生工具。结果,金融风暴捅破了这些泡沫,使香港蒙受了重大损失。可以想象,未来很长时间,香港在金融这一领域是不可能有太大作为。所以,香港不能眼中只有金融中心,或者仰仗中央的扶持,必须另杀出一条血路。

- · 香港金管局抛售23亿港元 | 2009-07-23
- · 曾荫权盼2012年前以香港特首身份正式访问台湾 | 2009-07-07
- · 曾荫权宣布高级公务员减薪5.38% | 2009-06-17
- · 香港出台168亿港元经济刺激方案 | 2009-05-26
- ·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确认离任 | 200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