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莞到苏州——外贸转型笔记之五:温州不差钱
张斌
09:10
2010-06-29
订阅

记者 张斌 6月28日 星期一  晴   温州

温州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区在黎明西路,老城区。

我坐在出租车上看移动变换的温州,没有像样的城市规划,乱搭乱建的房屋多,低矮陈旧的房屋多,浑不似有人想像中的繁华锦绣。

司机说,别看温州房屋破烂,但房价之高直追京沪。“看到那边黑乎乎的那房子了么,要6万块一平米。”

我问,最近政府不是在调控楼市么,没有效果么?司机不置可否,回了句“倒是涨的没有那么快了。”

也许这也印证了藏富于民。

温州不差钱,这一点在目前产业转型升级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外贸易经济贸易合作局的副局长陈健介绍,温州的产业转型主要依靠本地民营经济自身。温州新兴的产业,都是民营经济起主导,这也是浙南的发展模式。

这与江苏和浙北的模式相反,主要是外资引导一个新产业,这些地方的企业发展不了这种项目,就通过政府招商,让外资来引导产业升级。

陈健说:“温州商人有钱,包括华侨商人,但他们的逐利性也相当的强,现在传统的服装、鞋业利润越来越低,这些人逐渐将资本退出这些行业,在向新兴行业和利润高的房地产和资源性产业进军。”

温州政府的态度也是本地企业能做的尽量发展本土资本。

温州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外商投资管理处的处长卢华茂说,2004年时,市里面比较重视利用外资,外资工作抓的力度比较大。2007年的时候是利用外资的高峰,实际利用外资是6.47亿美元。2008年开始,这个方向又开始倒转,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温州地少;温州民营经济为主,企业非常多,自己有能力发展新兴行业。

他给的数据显示,2008年温州实际利用外资大概是2.6亿,2009年是2.3亿,今年上半年是1.2亿,估计全年不太可能超过2亿。合同外资从去年到今年5月份一直为负。

在当前的世界上,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可以听到温州人的声音,只要有钱赚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温州人的踪迹。
他们,无处不在。

这一次转型升级的节点上,温州政府正在推动“内外温商互动”,呼唤他们回归。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