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2-20
李平
订阅

陈德铭抨击贸易保护主义

记者 李平 美国《华尔街日报》2月20日刊登了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的署名文章。陈在这篇题为《Protectionism Doesn't Pay》(保护主义不会取得预期效果)的评论中告诫贸易保护主义者们说,大规模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困难。

选择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发表这篇文章的发表看上去颇有针对性。尽管没有完全针对美国,但是陈在文章中说,历次全球经济危机往往都伴随着贸易争端的高发。

他举了三个例子,“1930年美国政府大范围提高关税,引发了全球范围报复性贸易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主要国家放任货币贬值以扩大出口的作法引发了贸易摩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案件明显增多”——至少前两次危机中,美国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肇事者。

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又一次扮演了类似的不光彩角色。此前的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签署了带有“买美国货”(Buy America)条款的经济刺激计划。这项计划规定其所需采购的产品将优先考虑美国本土企业。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贸易保护主义魔鬼在全球抬头最具标志性的事件。

此计划甫一发布,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 Corp.)、纽柯公司(Nucor Corp.)和AK钢铁集团(AK Steel Holding Corp.)等钢铁公司立即表示,正准备针对进口钢铁产品提出一系列申诉,目标是促成官方对进口钢铁产品征收特别关税,阻止海外竞争者在没有受到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购买美国货”条款保护的约1,000亿美元美国钢铁市场获取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中国与美国的贸易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

呼吁以史为鉴

“对贸易保护主义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一针催化剂。”陈德铭说。

当前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到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各国工厂倒闭剧增,失业率上升,政治压力和社会问题接踵而至,贸易利己主义和自危、自利、自保的贸易机会主义倾向再度抬头。越来越多国家以“经济安全”和保护本国虚弱产业为由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阻挠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企业出口。

对此,陈德铭在文章中呼吁各国在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时,“一定要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孤立主义的历史重演。”

陈认为,“贸易保护主义不同于正当的贸易保护措施,它是对多边贸易规则中救济措施的滥用。”从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到技术性贸易壁垒、行业标准等,以及产业保护主义,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更加复杂多样,隐蔽性更强。在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即使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措施也应慎用,这已成为各国共识。在2008年11月举行的G20金融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同声呼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承诺在未来一年内,避免设置新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年底的APEC领导人会议和今年初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再次发出了反对保护主义强音。

他告诫贸易保护主义者们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任何针对他国的贸易保护举措,不仅会损害对方,最终也会伤及自身。经验告诉我们,大规模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困难。”

这样的历史教训并不鲜见。尽管已经过去80年,但经济学者们对大萧条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历史仍心有余悸。1930年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颁发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提高超过2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结果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报复。面对危机,各国以邻为壑,全球贸易总额大幅缩减,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缩小到1932年的120亿美元,美国自身也深受其害,出口总额从1929年的52亿美元左右缩减到1932年的12亿美元。这一法案即使在美国国内也被普遍认为是大萧条加剧的催化剂。

现在全球贸易形势已相当严峻:经济危机导致外需衰退,各主要贸易国的出口增速已急剧下滑,甚至出现大幅萎缩。德国08年11月份出口额较前月大幅下滑10.6%,为1990年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中国08年11月以来出口连续出现负增长,其中09年1月出口下降了17.5%。

陈德铭对此深感忧虑:“如果未来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使严峻的形势雪上加霜,造成的后果很难预料。我们应该认真思索,这样的后果世界能否承受,又是否值得承受?”

表明中国立场

陈德铭还在文章中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都受到严重冲击。去年第三季度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出口大幅下滑,就业压力加大。但“即便如此,中国仍坚定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是条死胡同。”陈德铭说。

他开出的药方是,“加强磋商、增强合作,保持国际贸易渠道畅通。” 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当年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与贸易保护主义决裂,带领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而中国政府的立场简单明确,“中国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国际经济合作。我们主张积极推进符合各国利益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多哈回合谈判。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以开放迎接挑战,以合作应对危机,共克时艰,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的繁荣。”

他介绍说,在全球贸易萎缩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从各国进口11331亿美元的商品,增长18.5%,促进了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果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

他并进一步介绍了中国政府的举措,“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中国内需的提升可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投资机会。今年,中国将继续扩大进口,积极组织企业采购团,赴海外大规模采购,进口设备、商品和技术。”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