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1 | 2 |
一则古老的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这样解释衰退(recession)与萧条(depression)的不同:前者意味着你的邻居失业了,后者意味着你自己失业了。
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名副其实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中国是如何度过那场全球性危机的?日本女学者、经济史教授城山智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的历史画卷。
在哈佛大学汉学家孔飞力(Philip Kuhn)的指导下,其研究生城山智子完成了《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一书。孔飞力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继费正清之后,引领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到新方向的学术大家。
通过大量详实的资料汇集梳理,城山智子考察了大萧条期间中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机制和结果,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城市与农村、银行与企业、政府与市场、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等诸多关系。
显然,在中国历史上,白银的地位远高于黄金,因为白银可以当作货币使用。直到大萧条时期,成功的货币改革最终让白银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从此告别了长达七八个世纪的银本位制。
银本位VS金本位
白银作为中国货币体系的基础历史悠久。用白银充当货币可追溯到汉朝,13世纪的宋朝已使用白银作为对金朝的赔款,明朝时白银已货币化。
作为银本位的国家,中国并非产银大国,相反中国的白银供应主要来自进口,北美和南美是主要产地,中国和印度是主要进口国,因此白银在全球流动。这也形成了20世纪初期中国复杂而奇特的货币制度,各种不同类型的货币充当交易媒介。
银元又称“大洋”,他们来自西班牙、墨西哥、日本等;各省铸币局发行银辅币小洋;各地广泛流通的铜币主要用于日常小额的零售交易中;而纸币更繁多,国家、省,还有外资银行,甚至私人机构都可以发行纸币。难怪城山智子说:“中国的货币体系不仅不同于别国,并且还相当复杂。”
不过,由于白银大量用于国内大宗交易和绝大部分国内债务清偿,以及贸易结算,因此中国仍是标准意义上的银本位国家,
对于来自墨西哥的银币比索,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教彭慕兰在《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写道,1873年全世界有将近一半的国家视墨西哥比索为法定货币,到了1900年只有墨西哥和中国承认它。
彭慕兰感叹:一个落后而无法自主的国家(墨西哥),竟生产全世界最重要的货币之一,实在离谱。不过离谱的事情不会持续太久,1905年墨西哥放弃了银本位的比索。
中国放弃银本位要在30年后了。银本位继续贯穿整个大萧条时期,而且中国是当时唯一的银本位国家。由于白银是全球流动,而此时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是清一色的金本位制,对他们来说白银就是商品,其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中国的货币体系。
大萧条初期,即1931年之前国际银价的波动对中国而言是利好。弗里德曼在经典著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对此有简短而精辟的分析:“中国的例子强有力地说明了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传导机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与金本位制国家相比,中国相当于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以黄金表示的白银价格下降,以及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元的贬值,这两种情况的影响是相同的,其影响是,将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与全球的萧条隔离开来。”因此,“从1929年至1931年,中国国内几乎未受到横扫金本位制的世界灾难的影响。”
城山智子对此持相同观点,通过考察中国长江三角洲的纺织业,她得出1931年之前的中国是“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那段时期国际银价下降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货币供应增加,造成中国物价水平一直到1931年始终呈上涨趋势。而且随着银价下降,上海金融市场出现了罕见的繁荣场面,房地产市场甚至出现了泡沫。
同时,在城山智子看来,银本位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同样有利,“银行贷款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而银本位是这种融资贷款的核心。”
不过,毕竟中国不能控制国际银价的变化,白银在国际上不过是一种商品,价格受市场供需因素影响,而不受中国经济左右。在城山智子看来,“波动的国际银价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1 | 2 |
- 出口导向带给国内的麻烦 2010-08-23
- 被动超发货币的教训 2010-08-17
- 潘向东:美国只能重启“量化宽松” 2010-08-16
- 旧金山联储:再度衰退可能性加大 2010-08-16
- 银行加息要看秋粮的收成 201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