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Baidu
map
信赖国君,还是商人?(2)
张卫华
2010-08-13 12:54
订阅
 1  |  2 

 

现代政府的信用透支 

国君们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财政体系,比如可以通过抵押某项税收或提前透支的方式来借贷,并压低了利率成本。随着现代政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的借贷利率出现了下降,最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公债收益率普遍低于商业信贷和个人借贷利率。 

不过,这并意味着现代政府的借贷从此便高枕无忧了,相反政府的信用危机从未间断过。如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泡沫,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债券违约风波,1997-1998年的俄罗斯国债违约事件,2001年阿根廷政府的困境等,不仅扰动了利率趋势,也极大考验着投资者的耐心,让债券市场不断在牛熊市之间轮回。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已经有多个国家的政府陷入了信用危机甚至破产的境地。冰岛因无力偿还巨额外债而一度破产,迪拜爆出主权债务危机,眼下欧元区的希腊新发行的国债利率已高于往年,而且面临着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的风险。接下来,或许还会有新的国家步其后尘。 

归根结底,常年的入不敷出让这些政府的财务状况变得日益糟糕并难以持续,爆发危机只是时间问题。他们要么是在危机前不计后果地大肆举债,导致赤字猛增,要么在危机中不计成本地刺激经济复苏,结果经济未根本好转,税收增长缓慢甚至下降,最终新债加旧债成了无底洞。现在到了清算的时候了。 

霍默对中国的利率史着墨不多,在有限的篇幅中,他很迅速而到位地总结出一些结论。比如“纵观中国悠久的历史,信贷结构一直很不发达。”具体所就是信贷绝大多数为用于个人消费,而用于生产目的的信贷即便在现代时期也十分罕见;“在中国,信贷从来没有服务于经济发展目的,不像在欧洲和美国。” 

显然,1983年去世的霍默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悠久的信贷史”。对于中国3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及背后政府通过实际控制的银行发放大量信贷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现实”,他已没机会了解和评价了。 

尤其是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大量信贷进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且不论利率高低,已经引发了地方政府债务隐忧。统计显示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超过5万亿元,而有专家预计高达7万亿元。虽然中央政府的负债率和赤字率均在国际警戒线内,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已经让很多国家的政府信用遭到了重创。 

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已被巨额债务缠身,近10年来,其国债规模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12.9万亿美元,白宫预计债务总额将在2014年超过18万亿美元。未来10年,美国预算赤字预计将总计超过8万亿美元。 

因此,现代“国君们”的信用仍面临着严峻考验,或许他们早已摈弃了“流放银行家”的愚蠢做法,但借贷成本(利率)上升的现实就在眼前。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