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1 | 2 |
未来的“真问题”
研究并解释历史从来不是经济学家们的终极目的,以史为鉴预测未来,或许才是真正所求。
《转型》最后一章“2025年之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是最吸引读者眼球的,笔者拿到书后直接就奔这章来了。两位经济学家很聪明地避过了短期的预测,把预测时间拉长到了20年(2005年至2025年)。他们的结论简单而明确,甚至也毫无新意:这20年间“中国经济会实现每年6%-8%的增长”。
在笔者看来,结论不重要,因为历来预测——即便是天才级的专家学者,基本上也如同撞大运。连英国女王都曾抱怨,为何没人预测到这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他们的确全军覆没了。
不过,他们剖析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失调和发展模式显然更游刃有余。他们利用实证模型估计,中国的居民储蓄在2025年以前的20年间很可能保持很高的水平。实际上,高储蓄率带来高投资率,进而压低消费正是中国经济的症结之一,而且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中国人传统的储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社会保障、医疗体系没有完善甚至建立之前,指望中国人像美国人那样完了命地花钱既不现实,也不负责任。
凭借30年来劳动、资本的大量投入,这种粗放式发展已经越来越难以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如果接下来的2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不得不完全依赖劳动和固定资本的投入,其GDP增长率不会超过4.7%,该数值仅仅是1978-2005年所达到9.5%的一半。”
这些仍然是“中国奇迹”背后的真问题。
因此全书通读下来(笔者略过了很多模型分析和部分章节),笔者浑然不觉中国转型之“伟大”(当然也无渺小之感),脑子里满是不止前述的那些“真问题”。他们正确解释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了吗?这不仅是包括他们在内全世界经济学家的挑战,考验着诺贝尔奖委员会。
以笔者浅识,找出《转型》中理论和实证模型中的明显瑕疵是极其困难的,但中文版纸张太薄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 1 | 2 |
- 周天勇:财税体制不改革就谈不上公平正义 2010-08-31
- 日本政府推9200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纲要 2010-08-31
- 中卫国脉重组猜想:中国电信千宗土地资产盘活平台 2010-08-31
- 券商直投未来选择项:取消或改革 2010-08-31
- 国寿PK平安 两巨头中报喜中藏忧 2010-08-31
聚友网
开心网
人人网
新浪微博网
豆瓣网
白社会
若邻网
转发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