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滚明星奥巴马
在奥巴马高票当选之后,《时代》周刊做了一个图片新闻回顾,历数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十次总统大选,其中就包括1980年好莱坞二流演员里根跃上台面的那一次,除了新保守主义政治在美国的抬头,单边主义的冷战好斗作风,向工业集团利益倾斜的税收政策等宏大命题外,里根的当选还宣告了政治娱乐化时代的到来,选举仿佛成了某种合家欢真人秀节目或者体育比赛,奥巴马和麦凯恩被电视竞选广告简化成了两个视觉符号:一个青涩、胆大、热情、锐意改革;一个老成持重、坚毅沧桑。选民甚至不必听他们本来已经被降格为现场脱口秀的公开辩论,仅仅从他们 iPod随身听的播放列表就能决定将自己的神圣一票投给谁:奥巴马的曲库体现了很讨巧的多样化口味,包括说唱(Jay-Z),摇滚(BruceSpringsteen,theRollingStones),蓝调(HowlinWolf),民谣 (BobDylan,EltonJohn),灵歌(StevieWonder和 Earth,WindandFire是他永远的最爱),爵士(MilesDavis,JohnColtrane),甚至古典(马友友),奥巴马还酷劲十足地登上了《滚石》的封面,仿佛一代摇滚巨星,而可怜的老兵麦凯恩只能半遮半掩地拿出一个老掉牙的流行乐队ABBA,难免被青年一代无情地嘲笑和抛弃。
如果利用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分析,奥巴马的曲库分类虽然庞杂,却是刀刀见血,各司其职:Jay-J是为了笼络苦大仇深、血浓于水的非裔美国选民,BruceSpringsteen在曲库里的存在则是为了消除自己身上过分浓重的移民和特权精英色彩——这个在舞台上永远穿着牛仔裤摆弄吉他、扯着磨砂喉咙嘶喊的家伙是美国蓝领工人和中下阶层的最爱;而Jay-J却是纽约说唱界的教父,他的支持就意味着和奥巴马同一血裔的黑人选民的认同。有趣的是,即便共和党人和反对派指责说唱音乐中蕴含太多的性别歧视、暴力和拜金元素,奥巴马也四两拨千斤地评论说,虽然他对这些元素也不认可,但“我想运用这种艺术形式的天才们已经开始改变文化和音乐的风貌了”。
这是典型的奥巴马式论调,理想化,积极进取,同时模棱两可,就好比流行歌曲中那些陈旧而保险的主题:爱、世界和平、永恒、真诚,虽然只是个模糊远景,但我们总乐意相信,对于这一点,一贯冷峻保守的《经济学家》也无奈地承认,虽然奥巴马会和美国所有历任总统一样,发现自己的宏大抱负只能在任期内实现一小部分,但他的存在更多带来了一种宏大的象征意义:即美国人仍然没有失去他们力量的源泉——求新与变革。

- ·“革命者”奥巴马 | 2008-12-31
- ·“革命者”奥巴马 | 2008-12-31
- ·柯睿思:金融危机长期影响尚不明朗 | 2008-12-31
- ·鲍尔:奶粉成份更透明 | 2008-12-31
- ·大地保险蒋明:在转型中创新增长方式 | 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