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发布日期:2008-11-14
作者:黄利明 李菁

史鉴1998:4万亿后市场走向辨析

148

黄利明 李菁

  这是中国经济史无前例的全面刺激政策。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了旨在拉动内需的十项措施,计划2010年底前完成总额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

政策的出台早于市场普遍预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且规模与力度均是前所未有。这表现出政府对近期经济情况迅速恶化的高度关注,并有决心通过必要的措施来避免未来几个季度经济的进一步显著放缓。

但此次中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与经济刺激政策,似乎与10年之前有着相似之处。

1997年,中国面临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GDP增长率从1996年的10%下滑到了1999年低谷时的7.6%,跌幅为2.4个百分点。比较发现,在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热、从紧的宏观政策的后续效应与外需放慢的叠加,导致经济宽幅波动。

而这次经济放慢与上次又有着不同之处。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19.2%增加到了2007年37.5%,并且相对于进口而言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在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边缘之下,中国这种出口外向型的经济被认为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放缓至8.2%,透露着不安的信号。这一数据明显 低 于 市 场 预 期(11.1%),为7年以来最低水平,说明在出口与房地产引擎双双放缓下——经济加速恶化。4季度工业产出继续低迷,企业利润和电力消费仍将“硬着陆”。

正是实体活动增长的大幅减缓,促使了政府于上周末公布刺激经济的一揽子措施。

从1997年到2003年的政策组合来看,主要的政策方式包括财政政策(包括利息、进出口贸易、证券交易等税收调节,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发行国债直接进行财政支出等)、货币政策(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信贷与贷款额度等政策),以及房地产政策和其他产业政策等。

需要指出的是,当年启动的住房货币化改革和汽车消费的兴起,加上2001年加入WTO等国内外因素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已经推出了包括连续减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房地产政策、调节进出口税率、推行农村改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政策措施,以及一些关于市场基本制度建设(如融资融券试点)和直接干预市场(汇金的入市)等措施,推出的节奏和力度都是超出市场预期的。

“十大措施”中的多数是“新瓶装老酒”,但很明显本轮政策的反应更迅速和猛烈,政府在力保经济增长。

中金公司称:“若4万亿全部来自于政府投入,将拉动2009年GDP约1.8个百分点。同时,未来一段时间内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会继续超出市场的预期,而可能的政策包括更大幅度的减息以及更大力度的财政刺激方案。”

接受本报采访的多名分析师均认为,经济刺激方案并不能改变经济周期,但可以提升信心,延缓经济下行的深度。

政策的效力似乎也在得到市场验证,上证指数四个交易日内10.3%,并在全球股市上周遭遇黑色星期四之下走出独立行情,上涨3.68%。

同样因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中国经济10年间经历了两次周期性下行。上一次经济刺激计划以及相关的改革最终拉动了经济增长。这一次,规模更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能否让中国经济在全球衰退下独善其身?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