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宴下的地铁“追赶记”
地铁已经成为大都市的标志之一。而现在,对于南昌和南宁这两个中国中西部省会城市的老百姓而言,地铁生活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11月底,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南宁轨道公司)组建完成,只待国务院批复一到,项目就算板上钉钉了。而几乎同一时间,南昌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评估会召开,此时距离南昌成立快速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仅仅一年。
两市地铁建设同一时间提速绝非偶然。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用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进行高达4万亿规模的投资,希望以此拉动内需,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突如其来的投资“盛宴”,正改变着许许多多城市原本的建设节奏。
地铁驶来
11月15日,杭州地铁湘湖站施工工地发生塌陷,这一悲剧使得地铁这个词在时下变得十分敏感。但南昌和南宁的地铁申报步伐却没有受到敏感时期的影响,反而加速“驶来”。
六天后,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以下称中咨公司)组织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铁道部设计单位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9位国内轨道交通建设专家来到南昌,对南昌地铁建设项目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现场评审。
9位专家评审的主要目标是《南昌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9-2016)》,内容重点集中在规划线路的布局、客流量预测、地方政府的财力以及征地拆迁政策、难度、成本等方面。
评审结束之后,南昌将根据专家团的反馈意见对建设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经过优化的规划方案在中咨公司内部出具评估意见后上报国家发改委,再由国家发改委征求相关部委意见后,会同建设部会签,最后报国务院审批。
虽然评审之后仍有好几个 “关口”要过,但在短时间内到这一步,已属难得。“南昌人用1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城市需要花3至5年经过的历程”,南昌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下称南昌轨道公司)董事长黄之猛如此评价南昌地铁建设申报进程,因为一年之前,南昌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才刚刚成立。
还是在11月份,南宁轨道公司宣布成立。该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通过整合南宁市投资开发公司资源进行组建,作为南宁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进行投融资的运作平台,它的成立也意味着地铁的建设越来越接近实质性操作。
虽然南宁轨道公司的成立比南昌轨道公司晚了一个月,但南宁的地铁建设申报工作却走得更快,“我们现在只等着项目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批准,随后就是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程序了。”南宁轨道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信心满满。
不过,南宁最初报批的并非地铁,而是车体更窄、建设标准稍低的轻轨。但由于轻轨并不符合未来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且南宁的经济实力也有所提升,因此目前南宁的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已经转为建设地铁。
良机
地铁的建设历来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及工程风险大的特点,因此,中央对动辄上百亿的城市地铁项目审批一直慎之又慎,至今也只有两批城市获准进行地铁建设的申报,其中第一批较为明确的是15个城市,第二批则在10个左右,但第二批的“闸门”很快就将关闭。
从中国出现地铁以来,能够建设和拥有地铁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重镇,对于中西部城市而言,目前也只有武汉、西安、成都和重庆正在进行地铁建设,已实现地铁通车的城市无一来自中西部。
即使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和南宁的城区规模和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也并不靠前。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南宁市城区建成区面积为170平方公里,排名31位,南昌市为109平方公里,仅排名54位。而排名前两位的北京和上海的建成区面积为1180平方公里和820平方公里。
至于经济实力,南宁市在去年才实现超过100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而南昌市仅是在今年有望突破百亿元,这与许多沿海城市相比相去甚远。
因此,据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介绍说,原本南昌和南宁关于地铁建设的申报程序至少还要等上三五年,很难进入到第二批获准进行地铁建设申报的城市名单中,但现在,这两个城市都搭上了这趟末班车。
这趟车,南昌是“挤”上去的,而南宁则是“追”上去的。
由于地铁建设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因此4万亿国家投资的政策出台,恰好为南昌和南宁解决地铁建设资金带来了契机。
“如果不是2011年的城市运动会,南昌的地铁建设的步伐肯定赶不上第二批,因此南昌是‘挤’上了末班车。”接近南昌市政府的人士透露说,“但真正让项目有可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启动的则是4万亿国家投资政策的出台。”
事实上,此次中咨公司组织的对南昌地铁建设规划的评审是接受了国家发改委的委托,评审时间在11月中旬才确定,半个月不到就组织了专家团进行评审。
“专家团对南昌地铁建设规划的评价总体上是肯定的,只是对线网设计提了优化意见。”南昌轨道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晏明智对本报表示,如果一切顺利,南昌地铁有望在明年5、6月份就开始动工。
南宁的情况也十分类似。在两批获准进行地铁规划报批的城市名单中本没有南宁,当时南宁所准备的也只是轻轨,而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政策下,南宁很快追上了第二批的“末班车”。
另外,南昌和南宁的地铁计划还无一例外的受到了政府领导的有力支持。从南昌市委书记任上提升至江西省省长的吴新雄,一直高度关注着南昌的地铁规划。至于南宁地铁项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则是亲自过问并给予肯定,这位副主任曾在广西自治区政府工作了三年,并兼任自治区发改委主任。
绕开“寒流”
南昌市政府大楼三层是南昌市发改委的办公地,与其他楼层不同的是,这里的科员们总是手里拿着资料在楼道里一路小跑。
陈韦人的办公室,平均每十分钟就有一拨跑项目的人来敲门,而大部分时间,办公室里并没有人。作为南昌市发改委主任,陈韦人和他的几位副手要出席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因为最近到处是跃跃欲试等待立项的企业和部门,而市级的发改委则要负责对项目的现场考察。
“地铁项目的材料我们已经基本都准备好了,现在是等着上面批,至于剩下的事情就要看南昌轨道公司的了,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项目要准备。”陈韦人说,为了集中财力、人力配合南昌地铁项目,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南昌已经陆续让许多大项目提前收尾。
南昌发改委的另一位人士则表示,“现在正是南昌申报地铁项目的好时机,相信获批的问题不大”。
而在南宁,轨道交通公司刚刚成立不久就可能要搬家,从一幢两层小楼搬进更加气派的办公楼,因为“有银行答应我们,只要向他们银行借贷,就送一栋办公楼给我们使用”。南宁轨道交通公司的一位内部人士感受颇深,如果不是有4万亿投资政策,“或许轨道交通公司的成立也没有那么快,也不会有那么多银行主动找上门”。
事实上,国内城市建设地铁的申报审批,曾经遭遇过两次“寒流”。而在实际操作中,中国各城市申请建设地铁、编制城市轨道网均经历了漫长的路程,最短的七八年,最长的甚至超过了二十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立项的青岛地铁和重庆地铁,因缺乏资金半途而废;而稍早几年立项的沈阳地铁,也是因为资金问题,工程根本无法动工。因此,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暂停审批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通知》,宣布“不再批准地铁项目立项”,这一决定后来被业界称为地铁的“第一次整风”。
五年之后,在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地铁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舆论支持下,各城市地铁建设的申报热潮再度高涨起来。
不过,由于担心一哄而上的局面再现,2002年10月的一次国务院办公会议,给有着强烈地铁建设冲动的城市们“浇了一盆凉水”。当时国务院决定,地铁立项的事情先搁置不议,并认为 “目前关键的问题是详细调查国内的地铁建设情况”。
同时,国务院还专门下发通知,制定了申报建设城市的门槛标准:地方财政收入要在年100亿以上,GDP达到1000亿元,城市城区人口必须在300万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
而目前,南昌和南宁均是刚刚达到上述门槛。但这却并不影响两个城市的地铁项目报批,因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转折,使得地铁项目绕开了所有障碍。
香港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南昌和南宁的地铁建设资金在来源上都是以政府注资一部分和市场化融资一部分的结构。南昌轨道公司董事长黄之猛表示,计划先建设的1、2号线一期工程所需资金在180亿元左右,其中40%来源于政府财政,而60%则将通过市场化方式融资。
南宁地铁建设的资金来源也基本类似,但就目前而言,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融资。上述南宁轨道公司副总经理表示,“地铁建设的融资没有大问题,但小问题却一大堆”。
在目前的宏观政策背景下,通过银行借贷完成融资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南昌轨道公司的一位人士告诉本报,国家开发银行和工商银行已经向南昌轨道公司提出希望以兜底的方式进行借贷,也就是以一家银行为主的银团对所有贷款进行“包销”。
但问题是 “不可能仅用一种方式进行融资”,黄之猛比较欣赏香港地铁的运作模式,即“地铁+物业”的模式,这也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盈利情况最为理想的模式。
相关人士称,按照南昌地铁的投资规模,平均每年要吃掉地方财政近十个百分点,而财政上的压力也是南昌轨道公司希望借鉴香港经验进行运作的主要原因。
不过,香港模式能否适合内地城市的地铁建设还不明确,业内人士指出,“香港政府一次性给地铁公司注资一百亿,南昌和南宁要这样做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即使是政府的注资,形式上也可能不全是现金,政府会先将一些有盈利能力的固定资产注入进去,例如桥梁、高速公路,再通过轨道公司自身运作来还本付息。
就在南昌地铁项目等待申报结果之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南昌市委相关人士证实称,轨道公司董事长黄之猛即将改任南昌市青云谱区区委书记,他的调动是否会改变以往所设想的地铁项目融资方式,目前还不得而知。

- ·盛宴下的地铁“追赶记” | 2008-12-21
- ·那些成为历史的地铁故事 | 2008-12-12
- ·国内首单地铁资产租赁协议落单工银租赁 | 2008-11-26
- ·调查发现杭州地铁事故工程被转包四次 | 2008-11-20
- ·杭州地铁事故已造成7人死亡 施工监理单位重签责任书 | 200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