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改规划轮廓初现高中教育有望纳入义务教育
近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 《规划纲要》)开始向公众征求意见。与此同时,新一轮的修订工作也在9日开始进行。
据悉,此次修订将以温家宝总理1月4日在科技领导小组会上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讲话为指导思想。
在目前已经形成的 《规划纲要》基本框架中,老百姓关心的入学、教育质量和就业等问题都有所涉及,在入学问题上的一个重要设想就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到2020年再普及至学前三年教育。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文件组组长、教育部政法司司长孙霄兵表示,最终报告的内容,大致包括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研究和推进素质教育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的研究、教育的改革与公平研究和教育条件保障研究四个方面。
据一位参与起草的专家透露,《规划纲要》初稿有望在3月出台。
教改轮廓浮现
1月9日,《规划纲要》起草组的9位成员再次聚集在北京市大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开始了《规划纲要》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这项投资了2000多万元研究费用的《规划纲要》用教育部发言人续梅的话说,“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不少教育界人士均表示,《规划纲要》的出台将是2009年教育界最重大的一件事情,而近来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教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急。
据文件起草组一位成员透露,目前《规划纲要》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2008年12月23号已经就此给国务院领导进行了汇报。
去年8月份,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
随后的10月,数十位教育界人士齐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开始了《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教育部要求我们脱产一年,专门用一年的时间来制定这个文件。”上述起草组成员说。
他还表示,文件制定是分两条线同时进行,一方面是由《规划纲要》中涉及的11个领域对应的11个专题组进行调研,组长大部分是退下来的教育部副部长,副组长一般以学者为主,每个组将就该领域形成一份报告。
与11个专题组平行的,还有总体战略组和文件组,由9名成员组成,主要是教育部各个司的司长和副司长,另外包括两名来自教育界的人士。总体战略组和文件组也同时进行规划的起草。
最终,11个专题组形成的报告内容将汇总到文件组和战略规划组,然后将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最终的报告。
据悉,目前《规划纲要》的基本轮廓已经形成,正在就11个研究领域向公众征求意见。
而此次9名起草组成员再聚北京是为了对《规划纲要》进行再次的修订,初稿可能会在今年3月份出台,届时还会再次向公众继续征求意见。
“这次修订的指导思想将以温家宝总理1月4日在科技领导小组会作的《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发言为主。”上述起草组人士透露。
热点难点都有涉及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文件组组长、教育部政法司司长孙霄兵近日表示,最终报告的内容,大致包括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研究和推进素质教育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的研究、教育的改革与公平研究和教育条件保障研究四个方面。
温家宝总理在1月4日的发言中明确指出,“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给予明确的回答。”
作为文件组成员之一的河北省教育厅巡视员韩清林表示,很多百姓关注度高、反应强烈的教育热点和教育难点问题,都将在《规划纲要》中有所体现。
“老百姓关心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入学问题、教育质量问题和就业问题。”他说。
就入学问题,韩清林透露说,此次《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设想就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教育,到2020年再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在教育质量和就业方面,韩清林说,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如何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等热点难点问题,都是《规划纲要》涉及的比较重大问题。
在义务教育方面,温家宝总理提出,“我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多样化来源,要利用全社会的资源,这项工作我们也可以列入规划。”
同时,他还提出,要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把有限的国家财力多用在最困难的孩子们身上。
温总理在教育投入方面表示,“在教育投入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这几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增加较快,将来教育投入还要进一步增加。”
在农村教育方面,温家宝总理提出,“在这次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当中,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上述起草组成员表示,温总理的这些要求,都将成为此次文件修订的重中之重。
“同时,《规划纲要》也考虑到了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文件中已有所涉及。”上述人士说。

- ·中铝:商业化交易 | 2009-03-02
- ·山寨文化决定中国品牌很难做大 | 2009-03-02
- ·中石化沪150家加油站降价 | 2009-03-02
- ·十产业振兴规划出尽政策利好告一段落 | 2009-03-02
- ·“两会”期望别太高 | 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