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发布日期:2009-01-16
作者:姜洪桥 周涛

资金渠道三线突进护驾9000亿住房保障投资

姜洪桥 周涛

  保障房优先的既定方向并未因为市场争议而发生改变。上周,知情人士透露,通过新增保障性住房来拉动投资,解决民生问题是重点工作,住房保障工作不会动摇。为此,政府部门正在打破常规以政府担保银行贷款与公积金等多种方式解决保障住房资金问题。同时,为其顺利进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近期还将经济租赁房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

拓展资金渠道

来自建设部的消息表明,建设部将很快在全国推广经济租赁房。伴随经济租赁房同时出现的还有保障性住房资金渠道的变化,事实上这更令人关注。接近建设部的人士透露,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力图摆脱对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单纯依赖,而是以公积金、机构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等为主。据统计,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纳余额达到了2.0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4.9%。公积金入市无疑将为保障性住房投资计划解决一个大难题。不过,由于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公积金被禁止用于住房建设。建设部目前的考虑是修改公积金相关管理条例,或者向上级政府机构申请在合法条件下特殊处理。

为了落实9000亿保障房投资计划,被加急或者特别处理的还不仅仅是公积金渠道。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公司部总经理李克文告诉本报,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目前正在与北京市政府洽谈关于保障性住房贷款合作问题,与此同时中德住房储蓄银行也在计划向全国各大经济发达城市拓展业务。由于尚在初步洽谈中,李克文未透露与北京市政府合作的详细计划,但他提供了参考案例是不久前,中德住房储蓄银行与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管局签订了支持天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合作协议,其协议承诺在未来三年内,意向性向天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总额为200亿元的金融支持。“合作的基本内容是由政府签订保障性住房回购协议,以此作为担保,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向开发商提供贷款。”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和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于2004年共同投资建立的国内唯一一家专业从事住房储蓄业务的全国性银行,但成立4年来以来仅仅在天津市开展储蓄和住房贷款业务。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的突然扩张得益于9000亿保障性住房投资计划。2008年7月21日中国银监会批准其将业务范围扩大到房地产金融、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领域。

同时,在有关管理机构的协调下,其他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日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与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总额350亿元的保障性住房信贷合作协议。仅已知的这两单共计550亿贷款,即占年度3000亿保障房投资计划的18%,其速度与力度空前。

难题

但问题却也依然存在。

9000亿保障房投资计划在2008年底曾经饱受质疑。质疑来自两方面,一是部分人和机构认为保障房的新增量不利于现有大量商品房库存的消化;二是人们怀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地方政府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完成规模庞大的保障房投资。

这些质疑现在并未得到解答。

基于利益和结果的怀疑,各方展开了博弈。博弈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各主管机构之间对于新增保障房和消化商品房存活优先权的分歧;二是地方政府与中央在资金支出上的博弈;三是开发商不断向政府提交建议,力图减轻保障房,尤其是限价房对商品房的压力。

在消化商品房库存问题上,银行管理系统态度积极,其原因是有利于化解坏账压力。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专家也纷纷表态应该优先考虑解决商品房积压问题。

对地方政府来说保障房的支出则是个难题。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布数据,未来3年将投资9000亿元作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建设经适房400万套,廉租房200万套,棚户区改造。估算经济适用房投资额达到6000亿元,而经济适用房是得不到中央补贴的,完全由地方政府解决。据说,地方政府官员纷纷抱怨被强制要求扩大住房保障范围,财政压力太大。

深圳国土局一位官员表示,以地方财政为主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确实有困难。据了解,北京、深圳两城市2007年和2008年保障住房计划事实上都没有完全落实。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小映博士认为,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不积极,就目前而言主要是两点,一是土地大量流拍减少了土地财政收入,二是保障性住房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可能雪上加霜,这是开发商普遍担心的。

据了解,开发商的协会性组织在近两个月来多次向不同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报告,主要提出两点意见:第一,保障房不应当以出售形式提供给保障对象,而应该以租赁为主;第二,目前保障范围过大,与商品房重叠部分较多。

而开发商的建议仍旧以拉动经济为出发点,认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应当获得支持。同时,房价不宜过度波动。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认为,限价房是2007年房价快速上涨时一些地方政府出的临时措施,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支持,也没有考虑房价下跌时的风险和给市场造成的混乱。他曾坚决地表示,对限价房问题要尽早处理,处理得越早,遗留问题和麻烦越少。由此看来,潘石屹是以房价下跌来提醒政府存在的风险。

共识形成

虽然还有些问题悬而未决,但与几个月前相比,分歧正在减少。

几个月前,开发商的担心同样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各部门之间一度存在优先解决存货还是优先增量的分歧。2008年下半年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刺激商品房市场交易,深圳一位开发商甚至表示,从当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房地产的政策来看,还是开发商“绑架”了政府。但刺激商品房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事实上,政府面对巨量的商品房库存和低成交量也显得左右为难。一方面,完善保障房确实将会导致购买力分流房价回落;另一方面,如果把精力和成本投放于刺激商品房,解决居住民生问题的长期机制将被延后。况且,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在政策刺激下回暖,何时回暖还很难说。考虑到房地产的重要性,针对房地产的政策在保障房和商品房之间做了平衡。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刺激商品房交易的政策,希望在建立保障房的同时能够刺激商品房交易的增长。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前几个月不断出台的商品房松绑政策。

从2008年11月、12月的市场表现来看,商品房交易有所回升,但仍处于低谷。分析人士认为,高房价依旧是阻碍市场回暖的关键性原因。政策在选择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以及维持建立在缺乏保障体系基础上的房地产市场稳定两难中必须做出艰难抉择。

现在,共识正在形成。在各方争议9000亿投资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可行数月之后,本月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谈到房地产问题时直称,“恕我直言,你房价涨得太离奇,老百姓不喜欢你!”1月9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全国住房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合理价格促进销售”。

与建设部抓紧落实保障房工作相应的是SOHO中国董事长、北京市人大代表潘石屹突然宣称亲手撕碎了原定提交北京市 “两会”的“取消两限房”的议案。早先,作为开发商代表的潘石屹多次公开呼吁取消保障房系统中的限价房,并将该议案提前散发给媒体。

内部人士表示,政府的意见现在已经逐渐明确,要刺激商品房市场活跃起来,但政策不能因此被捆绑。在存货和增量的优先问题上,答案已经比较清晰,即一定要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

资金渠道三线突进护驾9000亿住房保障投资

姜洪桥 周涛

403

2009-01-19

姜洪桥 周涛

  保障房优先的既定方向并未因为市场争议而发生改变。上周,知情人士透露,通过新增保障性住房来拉动投资,解决民生问题是重点工作,住房保障工作不会动摇。为此,政府部门正在打破常规以政府担保银行贷款与公积金等多种方式解决保障住房资金问题。同时,为其顺利进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近期还将经济租赁房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

拓展资金渠道

来自建设部的消息表明,建设部将很快在全国推广经济租赁房。伴随经济租赁房同时出现的还有保障性住房资金渠道的变化,事实上这更令人关注。接近建设部的人士透露,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力图摆脱对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单纯依赖,而是以公积金、机构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等为主。据统计,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纳余额达到了2.0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4.9%。公积金入市无疑将为保障性住房投资计划解决一个大难题。不过,由于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公积金被禁止用于住房建设。建设部目前的考虑是修改公积金相关管理条例,或者向上级政府机构申请在合法条件下特殊处理。

为了落实9000亿保障房投资计划,被加急或者特别处理的还不仅仅是公积金渠道。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公司部总经理李克文告诉本报,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目前正在与北京市政府洽谈关于保障性住房贷款合作问题,与此同时中德住房储蓄银行也在计划向全国各大经济发达城市拓展业务。由于尚在初步洽谈中,李克文未透露与北京市政府合作的详细计划,但他提供了参考案例是不久前,中德住房储蓄银行与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管局签订了支持天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合作协议,其协议承诺在未来三年内,意向性向天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总额为200亿元的金融支持。“合作的基本内容是由政府签订保障性住房回购协议,以此作为担保,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向开发商提供贷款。”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和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于2004年共同投资建立的国内唯一一家专业从事住房储蓄业务的全国性银行,但成立4年来以来仅仅在天津市开展储蓄和住房贷款业务。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的突然扩张得益于9000亿保障性住房投资计划。2008年7月21日中国银监会批准其将业务范围扩大到房地产金融、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领域。

同时,在有关管理机构的协调下,其他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日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与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总额350亿元的保障性住房信贷合作协议。仅已知的这两单共计550亿贷款,即占年度3000亿保障房投资计划的18%,其速度与力度空前。

难题

但问题却也依然存在。

9000亿保障房投资计划在2008年底曾经饱受质疑。质疑来自两方面,一是部分人和机构认为保障房的新增量不利于现有大量商品房库存的消化;二是人们怀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地方政府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完成规模庞大的保障房投资。

这些质疑现在并未得到解答。

基于利益和结果的怀疑,各方展开了博弈。博弈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各主管机构之间对于新增保障房和消化商品房存活优先权的分歧;二是地方政府与中央在资金支出上的博弈;三是开发商不断向政府提交建议,力图减轻保障房,尤其是限价房对商品房的压力。

在消化商品房库存问题上,银行管理系统态度积极,其原因是有利于化解坏账压力。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专家也纷纷表态应该优先考虑解决商品房积压问题。

对地方政府来说保障房的支出则是个难题。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布数据,未来3年将投资9000亿元作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建设经适房400万套,廉租房200万套,棚户区改造。估算经济适用房投资额达到6000亿元,而经济适用房是得不到中央补贴的,完全由地方政府解决。据说,地方政府官员纷纷抱怨被强制要求扩大住房保障范围,财政压力太大。

深圳国土局一位官员表示,以地方财政为主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确实有困难。据了解,北京、深圳两城市2007年和2008年保障住房计划事实上都没有完全落实。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小映博士认为,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不积极,就目前而言主要是两点,一是土地大量流拍减少了土地财政收入,二是保障性住房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可能雪上加霜,这是开发商普遍担心的。

据了解,开发商的协会性组织在近两个月来多次向不同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报告,主要提出两点意见:第一,保障房不应当以出售形式提供给保障对象,而应该以租赁为主;第二,目前保障范围过大,与商品房重叠部分较多。

而开发商的建议仍旧以拉动经济为出发点,认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应当获得支持。同时,房价不宜过度波动。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认为,限价房是2007年房价快速上涨时一些地方政府出的临时措施,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支持,也没有考虑房价下跌时的风险和给市场造成的混乱。他曾坚决地表示,对限价房问题要尽早处理,处理得越早,遗留问题和麻烦越少。由此看来,潘石屹是以房价下跌来提醒政府存在的风险。

共识形成

虽然还有些问题悬而未决,但与几个月前相比,分歧正在减少。

几个月前,开发商的担心同样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各部门之间一度存在优先解决存货还是优先增量的分歧。2008年下半年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刺激商品房市场交易,深圳一位开发商甚至表示,从当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房地产的政策来看,还是开发商“绑架”了政府。但刺激商品房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事实上,政府面对巨量的商品房库存和低成交量也显得左右为难。一方面,完善保障房确实将会导致购买力分流房价回落;另一方面,如果把精力和成本投放于刺激商品房,解决居住民生问题的长期机制将被延后。况且,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在政策刺激下回暖,何时回暖还很难说。考虑到房地产的重要性,针对房地产的政策在保障房和商品房之间做了平衡。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刺激商品房交易的政策,希望在建立保障房的同时能够刺激商品房交易的增长。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前几个月不断出台的商品房松绑政策。

从2008年11月、12月的市场表现来看,商品房交易有所回升,但仍处于低谷。分析人士认为,高房价依旧是阻碍市场回暖的关键性原因。政策在选择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以及维持建立在缺乏保障体系基础上的房地产市场稳定两难中必须做出艰难抉择。

现在,共识正在形成。在各方争议9000亿投资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可行数月之后,本月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谈到房地产问题时直称,“恕我直言,你房价涨得太离奇,老百姓不喜欢你!”1月9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全国住房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合理价格促进销售”。

与建设部抓紧落实保障房工作相应的是SOHO中国董事长、北京市人大代表潘石屹突然宣称亲手撕碎了原定提交北京市 “两会”的“取消两限房”的议案。早先,作为开发商代表的潘石屹多次公开呼吁取消保障房系统中的限价房,并将该议案提前散发给媒体。

内部人士表示,政府的意见现在已经逐渐明确,要刺激商品房市场活跃起来,但政策不能因此被捆绑。在存货和增量的优先问题上,答案已经比较清晰,即一定要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

资金渠道三线突进护驾9000亿住房保障投资

姜洪桥 周涛

403

2009-01-19

姜洪桥 周涛

  保障房优先的既定方向并未因为市场争议而发生改变。上周,知情人士透露,通过新增保障性住房来拉动投资,解决民生问题是重点工作,住房保障工作不会动摇。为此,政府部门正在打破常规以政府担保银行贷款与公积金等多种方式解决保障住房资金问题。同时,为其顺利进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近期还将经济租赁房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

拓展资金渠道

来自建设部的消息表明,建设部将很快在全国推广经济租赁房。伴随经济租赁房同时出现的还有保障性住房资金渠道的变化,事实上这更令人关注。接近建设部的人士透露,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力图摆脱对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单纯依赖,而是以公积金、机构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等为主。据统计,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纳余额达到了2.0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4.9%。公积金入市无疑将为保障性住房投资计划解决一个大难题。不过,由于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公积金被禁止用于住房建设。建设部目前的考虑是修改公积金相关管理条例,或者向上级政府机构申请在合法条件下特殊处理。

为了落实9000亿保障房投资计划,被加急或者特别处理的还不仅仅是公积金渠道。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公司部总经理李克文告诉本报,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目前正在与北京市政府洽谈关于保障性住房贷款合作问题,与此同时中德住房储蓄银行也在计划向全国各大经济发达城市拓展业务。由于尚在初步洽谈中,李克文未透露与北京市政府合作的详细计划,但他提供了参考案例是不久前,中德住房储蓄银行与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管局签订了支持天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合作协议,其协议承诺在未来三年内,意向性向天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总额为200亿元的金融支持。“合作的基本内容是由政府签订保障性住房回购协议,以此作为担保,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向开发商提供贷款。”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和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于2004年共同投资建立的国内唯一一家专业从事住房储蓄业务的全国性银行,但成立4年来以来仅仅在天津市开展储蓄和住房贷款业务。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的突然扩张得益于9000亿保障性住房投资计划。2008年7月21日中国银监会批准其将业务范围扩大到房地产金融、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领域。

同时,在有关管理机构的协调下,其他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日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与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总额350亿元的保障性住房信贷合作协议。仅已知的这两单共计550亿贷款,即占年度3000亿保障房投资计划的18%,其速度与力度空前。

难题

但问题却也依然存在。

9000亿保障房投资计划在2008年底曾经饱受质疑。质疑来自两方面,一是部分人和机构认为保障房的新增量不利于现有大量商品房库存的消化;二是人们怀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地方政府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完成规模庞大的保障房投资。

这些质疑现在并未得到解答。

基于利益和结果的怀疑,各方展开了博弈。博弈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各主管机构之间对于新增保障房和消化商品房存活优先权的分歧;二是地方政府与中央在资金支出上的博弈;三是开发商不断向政府提交建议,力图减轻保障房,尤其是限价房对商品房的压力。

在消化商品房库存问题上,银行管理系统态度积极,其原因是有利于化解坏账压力。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专家也纷纷表态应该优先考虑解决商品房积压问题。

对地方政府来说保障房的支出则是个难题。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布数据,未来3年将投资9000亿元作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建设经适房400万套,廉租房200万套,棚户区改造。估算经济适用房投资额达到6000亿元,而经济适用房是得不到中央补贴的,完全由地方政府解决。据说,地方政府官员纷纷抱怨被强制要求扩大住房保障范围,财政压力太大。

深圳国土局一位官员表示,以地方财政为主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确实有困难。据了解,北京、深圳两城市2007年和2008年保障住房计划事实上都没有完全落实。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小映博士认为,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不积极,就目前而言主要是两点,一是土地大量流拍减少了土地财政收入,二是保障性住房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可能雪上加霜,这是开发商普遍担心的。

据了解,开发商的协会性组织在近两个月来多次向不同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报告,主要提出两点意见:第一,保障房不应当以出售形式提供给保障对象,而应该以租赁为主;第二,目前保障范围过大,与商品房重叠部分较多。

而开发商的建议仍旧以拉动经济为出发点,认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应当获得支持。同时,房价不宜过度波动。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认为,限价房是2007年房价快速上涨时一些地方政府出的临时措施,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支持,也没有考虑房价下跌时的风险和给市场造成的混乱。他曾坚决地表示,对限价房问题要尽早处理,处理得越早,遗留问题和麻烦越少。由此看来,潘石屹是以房价下跌来提醒政府存在的风险。

共识形成

虽然还有些问题悬而未决,但与几个月前相比,分歧正在减少。

几个月前,开发商的担心同样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各部门之间一度存在优先解决存货还是优先增量的分歧。2008年下半年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刺激商品房市场交易,深圳一位开发商甚至表示,从当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房地产的政策来看,还是开发商“绑架”了政府。但刺激商品房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事实上,政府面对巨量的商品房库存和低成交量也显得左右为难。一方面,完善保障房确实将会导致购买力分流房价回落;另一方面,如果把精力和成本投放于刺激商品房,解决居住民生问题的长期机制将被延后。况且,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在政策刺激下回暖,何时回暖还很难说。考虑到房地产的重要性,针对房地产的政策在保障房和商品房之间做了平衡。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刺激商品房交易的政策,希望在建立保障房的同时能够刺激商品房交易的增长。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前几个月不断出台的商品房松绑政策。

从2008年11月、12月的市场表现来看,商品房交易有所回升,但仍处于低谷。分析人士认为,高房价依旧是阻碍市场回暖的关键性原因。政策在选择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以及维持建立在缺乏保障体系基础上的房地产市场稳定两难中必须做出艰难抉择。

现在,共识正在形成。在各方争议9000亿投资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可行数月之后,本月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谈到房地产问题时直称,“恕我直言,你房价涨得太离奇,老百姓不喜欢你!”1月9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全国住房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合理价格促进销售”。

与建设部抓紧落实保障房工作相应的是SOHO中国董事长、北京市人大代表潘石屹突然宣称亲手撕碎了原定提交北京市 “两会”的“取消两限房”的议案。早先,作为开发商代表的潘石屹多次公开呼吁取消保障房系统中的限价房,并将该议案提前散发给媒体。

内部人士表示,政府的意见现在已经逐渐明确,要刺激商品房市场活跃起来,但政策不能因此被捆绑。在存货和增量的优先问题上,答案已经比较清晰,即一定要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