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求雨
飞机严重结冰,冰凌厚度超过了4公分,已达到飞机承受能力的临界点,机长郭福林不得不再次提升飞行高度……
片刻,郭福林在5700米云端目睹了110天以来山西求得的首次有效降雨。
2月7日早晨,山西省气象局预报晚间在山西以南地区可能出现降雨过程,原定于下午5点从太原机场起飞实施两个架次人工增雨飞行计划,因云雾骤然集中而提前至3点45分。一周时间内,10架次的飞机增雨、37门高炮和24发火箭弹,促成了山西入冬以来的首场有效降水。1.8亿吨的水量给 “干渴”已久的三晋大地带来了一丝慰藉。
问天求雨
今年50岁的郭福林对这种国产运12型飞机异常熟悉,他有安全飞行超过6000小时的纪录,一半以上是驾驶这种飞机。这位山西三晋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同时是3817、3815、3829三架飞机的机长兼教员。
这是郭年后第二次接到降雨命令,前一次是2月1日,郭福林从太原机场起飞后,向运城地区飞行实施人工增雨。
郭福林说,那次他们的三架飞机分别从大同机场、太原机场、运城机场起飞,南北呼应地飞了4个架次,但增雨效果并不明显。由于云层不厚、云层中水气不足,只形成了几个毫米的降雨,对于干旱了上百天的土地来说几乎没有实质性作用。
转机出现在一周后。
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主任李培仁回忆,2月7日早晨的时候,省气象局突然紧急通知,夜间在山西以南地区可能出现降雨状况,要求立即组织飞机、火箭等设施,实施人工增雨。随后,他电话通知了郭福林及其团队,确定在下午5点半起飞实施人工增雨。
实施人工增雨要上天作业,管制部门的协调必不可少。李培仁说,早先,他们就和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航管中心、海军、民航等部门进行协调,以备出现降雨状况时飞机可以随时起飞。从干旱情况来看,出现有降雨可能的天气状况可遇不可求,所以要提早向航空管制部门申请。
2008年10月以来,山西全省降水量持续偏少,尤其是11月之后,全省平均降水量只有3.7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了8成,长达100多天无有效降水,是1999年以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全省受旱面积达到了3274.4万亩,113万人出现吃水困难,21万头牲畜出现饮水问题。
郭福林形容他的飞行是 “问天求水”。他说,越是适合降水的天气环境,飞行环境就越差,增雨效果与飞行安全是成反比的,这种“通用飞行”是一种风险系数很高的行业。
早年曾在内蒙古、深圳等地工作过的郭福林说,山西的天气状况相对较差,能见度较低。为此,每次飞行都要提前联系4到5个异地机场作为备降机场。
李培仁说,2月7日,风向由西转东并且风力加大,这样一来,一个架次的飞机泼洒增雨催化剂 (碘化银)后,可以直接影响到的面积就是一万余平方公里。飞机泼洒碘化银的最佳环境是,云中温度低于零度但并不结冰,这时洒下碘化银会立刻变成雪片形成降水。
第二天,郭福林他们又从运城机场和大同机场对飞了4个架次。7日到8日两天,山西一共飞行了6个架次,累计受益面积15.1万平方公里,已经等同于山西的全省面积。
根据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的数字,2月7日至8日,全省从南到北出现较大范围降雨,平均降雨量7.53毫米,其中,运城13.7毫米,临汾13.88毫米,晋城14.74毫米,但北部三市仍然无有效降雨。抗旱工作仍然严峻。
灌区危机
“虽然人工降雨是可遇而不可求,但指望引水灌溉来缓解旱情更是不现实的。”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林旺说。
家住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西阳村的何二庆告诉本报记者,东阳镇基本上都属于水浇地,但即使这样有灌溉能力的土地也存在很大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灌溉成本的高昂。
从浇水灌溉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引渠灌溉、引黄河水灌溉以及地下水灌溉。前两者成本最大,而且对地理条件要求很高,山西省内多数地区不具备引黄能力,少量具备引水灌溉条件的也都是打深井用地下水灌溉。何二庆所在的村庄便是其中之一。
何算了一笔账,按照他们村平均打井150米以上的深度计算,一口井的造价在10万元以上,井水条件好的可以灌溉100亩土地,然而小麦种植基本没有利润,10万元的打井费又是村民自行筹集,很多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村子就打不起井。有的村子一口井支撑着300亩以上的土地,缺水是普遍的事情。
近三十年来,山西全省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已达300米以上,水井最深的已超过1000米。
幸运的是,何二庆所在村子拥有9口深井,他家两亩多麦地基本可以得到灌溉。即便如此,何还是认为今年的小麦减产将在一半以上。
据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王林旺提供的数字,目前山西全省耕地面积为5000多万亩,没有水源条件、无法灌溉的土地就占到了4000万亩以上。
山西大中小型水库的总库容为45亿立方米,实际的储水量在7亿立方米,这其中还包含着工业用水、居民用水以及死库容等。由于降雨少,地表水不断下降,库容水位也一年不如一年。加上设备设施大多还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装备,浇水灌溉能力十分有限。
完全仰仗老天赐水的土地则是旱地。山西旱地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80%以上。那么,是否可逐渐通过灌溉工程 “退旱还水”?
王林旺坦言,若想把山西全部旱地发展成水浇地,根本没有条件。
他说,与其他省份不同,山西地处山区丘陵,灌溉难度本身就很大,工程成本也很高。由于灌溉电价高,导致浇地成本高,山西沿黄泵站的灌溉水价为0.7元/立方米,2008年以来,省里实施临时电价补贴后,使浇地水价控制在0.45元/立方米以下,但农民浇地负担仍然很重。
现有的水浇地也存在着隐忧。根据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资料显示,水源严重不足,部分灌区无水可灌,成为名誉水地。
目前,山西官方已下令全省水库、灌区等水管单位积极开闸放水,浇地增墒,尽管如此,仍是杯水车薪。
“山西省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的水价,平均价格0.5元/立方米,最高达0.8元/立方米,因此指望引黄河水灌溉就更是一句笑话了。”王林旺说。
改良旱地
旱灾有别于地震或水灾,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不会一下爆发出来,然而等到爆发,再做补救就十分被动。
家住新绛县的赵福年与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坐在公路旁的赵面对着自家20亩的麦地说,对土地他有一辈子经验了,肥地收成好是铁定的事,无论遇到灾年还是丰收年,肥沃的土地都是收成最高的。但近些年来也不如以前了,前些年小麦亩产可到八九百斤,现在能有700斤就不错了,主要是由于土地不行了。
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民,给土地施肥多,他们的土地就比较肥,即使是像今年这样的旱年,他们的收成也一定比其他人多。但很少有农民这样做,因为一算账就划不来了,投入的和得到的差不多,赚不了钱,人们也没什么积极性了。
山西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梁建岗认为,现在全民动员抗旱灾,但人们的头脑应该保持清醒。水利的投入建设固然重要,但农业方面的投入才是更基础的。土地本身的抗旱能力与灾后的损失有着直接的联系。
其实,山西省政府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 《实施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方案。工程要求:2006年到2010年,实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2000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旱作农田1500万亩,建设节水灌溉高产农田400万亩,盐碱地综合治理100万亩。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投入会越来越多,没有持续性会前功尽弃。”梁建岗说。
他认为,把旱地改造为肥旱地,单亩投入成本不大,但面积广。山西拥有超过4000万亩的旱地,经改造成为肥旱地的土地在之后仍然需要保养维护,也就是说,每年需要维护的土地将不断增长,投入也将逐渐增大。若全部改造成肥旱地后,这些土地又需要年复一年的维护保养,否则改造后的土地又会变回原始的旱地。
梁建岗说,政府的投入方式可以从直接对种植小麦的补贴逐渐转移到对农业土地方面的扶持。 “我国目前直补小麦种植的好处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农民种粮后,种得好和坏怎么保证?”
据梁建岗提供的数字,2008年山西旱地转为肥旱地面积为300万亩,相比全省超过4000万亩的旱地来说,覆盖能力仍比较低。
几天来,山西省气象局的工作人员仍在卫星雷达前观察是否可能再出现一次雨云。郭福林的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时刻准备起飞。

- ·山西由卖煤改输电中国能源输配格局谋变 | 2009-02-06
- ·熊培云:从“山寨春晚”看民众自娱之难 | 2009-02-06
- ·鄢烈山:新闻开放与社会扁平化 | 2009-02-06
- ·拆分网游和软件业务,金山“集团化”上路 | 2009-02-03
- ·盛大牵手金山 打造第三方网游运营平台 | 200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