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复苏成泡影 信贷料持续放量
中国经济要真正恢复快速增长可能仍需要数月甚至更久。但市场各方是在2月的最后一周才开始放弃幻想,正视现实。
本报从多家银行了解,2月最后一周的信贷增量很可能占了整个2月的一半以上。对于2月信贷的增量,假如当前市场的8000亿共识成真,那么,2009年1至2月的贷款增量为2.42万亿,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是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一半。
上周二,经济学家钟伟向本报表示:“我非常支持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持续下去,一直到经济复苏,有明显的增长为止,这是我们避免最后一次犯错误的机会。”
信贷持续放量
2月中旬,大多数投资者和企业沉浸在银行飙升的信贷和钢铁回升的价格当中,满怀着中国经济“V”字型反转的希望,信贷数据是2月最火的关键词。
而预测不仅仅是宏观分析师们在做的了。银行内部人员在关心这些数字,为了控制业务进度和风险,同时也想了解竞争对手的进度,他们开始了“日报”信贷新增数目;监管层在关心这些数字,为了做好宏观调控,他们开始了“日监测”信贷数据,过多或过少都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基金经理及市场其他各方在关心这些数字,因为他们相信这轮股市上涨来自资金推动,信贷数据是他们操作的方向标,于是他们开始一天给银行熟人打十个电话“日问”,过上了根据信贷数据操盘的日子。
中行研究部门是本报三周采访中唯一一家从未改变其2月信贷增量预期的机构。8000亿一直是该研究部门做出的2月信贷判断。
而中行相关业务部门人士透露,截止到2月19日为止,中行新增贷款规模为860亿,即已是上月增量的大半。
“只有中行在这个月的前期仍然保持着上月遗留下来的扩大规模战略。但是随着形势的恶化,其他几个大行也将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分析人士表示。
基金经理普遍认为,如果2月和3月的新增贷款都能维持在6000亿以上,依然会有正面影响。
截止到同一时间,根据未经审计的数据,建行的新增贷款规模为480亿,工行为600亿,农行为200亿。据本报从上述银行了解,2月的最后一周,放贷速度明显加快。
悲观因素呈现
“但是贷款对流动性驱动最好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随着信心的恢复政府信贷政策也将出现微调,而实际上,经济基本面的恢复还是问题。”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称。
这不是他一个人看到的,花旗集团分析师AllyMa和BrianLam2月的最后一周发布报告称,中国主要码头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集装箱运载量甚至比1月份还低。他们预计未来数月中国出口似乎不可避免地会较上年下滑20%甚至更多。
一些经济学家渐渐悲观。
2月14日,在有央行副行长易纲参加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6次报告会上,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中国2009年GDP增长应为5.5%。同一场合,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宋国青也预测,中国2009年GDP增速在6%左右,8%的目标难度非常大。
“我们认为如果剔除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实际上处于一种增长型衰退的状态”,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2月24日在经济观察报举办的 “上投摩根”月度观察研讨会上表示,“也就是说看上去经济是增长的,实际上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的格局来看,实际上可能是增长非常低、甚至是衰退的状态。”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称:“我们认为,根据M217%的目标计算,预计新增贷款增速大概在18%,总量在5万到5.5万亿,保证这个量才能保证对下半年经济的推动。”
法国巴黎亚洲证券首席经济师陈兴动分析,目前的新增信贷恐怕要到第三、第四季度才会转化成巨大的能量。
接近监管层的人士曾在2月上旬透露,2月份新增信贷在7000亿-8000亿是监管层可以接受的一个数字,不排除最后一周如同1月最后一周那样“猛增”。
结构调整
保持宽松信贷政策已成共识,但市场依然在怀疑如此之多的贷款是否对经济增长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信贷结构不合理产生的新代价。
“我们依然限制对中小企业贷款。”某四大行分行人士表示,1月份以来该分行几乎没有向任何一家中小企业放贷。四大行以及各股份制银行,依然在严格控制对中小企业的放贷。
而刘明康肯定信贷增长基本面正常的同时,也在强调贷款结构的平衡:“银监会将与科技部紧密合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以改善信贷结构。”
关于信贷结构,他还表示,2008年小企业的贷款余额比2007年增长了15%,农业贷款增长同比增长了20.8%,超过了全国贷款平均增长幅度。
“当前数量远远没有结构有意义”,对于1月份票据融资占比过重的结构问题,一位每天能监测到贷款数据的银行业内资深人士表示:“2月相比1月新增加的绝对量下降,但贷款结构有了新变化,票据融资份额下降,中长期贷款份额相比1月在增加。而变化不仅限于此。”
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对本报表示,监管层希望银行在风险和增长之间保持平衡,政策会根据贷款的增速而左右摇摆,同时会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抽检。而银行业内关于政策以牺牲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以及破坏其风险控制体系来刺激经济是否有些冒险的声音也甚嚣尘上,银行控制风险的行动力和作为上市公司的盈利压力开始体现在了2月信贷新增数据上。

- ·信贷流向亟需指引 央行准备精确制导 | 2009-02-27
- ·贸易保护主义不会成为潮流 | 2009-02-27
- ·食品安全成焦点 | 2009-02-27
- ·交通问题连续五年成两会热点问题 | 2009-02-27
- ·东方资产转型方案或已成型 明确将引入战略投资者 | 200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