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发布日期:2009-03-06
作者:欧阳晓红

吴焰:用保险激活农村金融链

欧阳晓红

  “保险机制或许就是那把解开农村金融困局的金钥匙”。2月26日,有过多年农村生活和工作经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吴焰称,由于缺乏信用环境,一直以来的支农惠农金融政策落而不实。

今年“两会”,吴焰提交了关于以保险机制激活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信贷支农的提案。

“三农”风险之忧

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农村政策,都针对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

“下乡调研后,你会发现起主导消费作用的是农村生产消费市场即购置用于生产资料型的消费,而非日常生活消费。”吴焰说。

通过保险机制安排能解决的农民“增收与其再发展能力”问题,才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引擎。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我国农户贷款余额1.23万亿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小额信贷优惠政策,但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吴焰说。

就风险管理来说,据测算,1998-2000年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为1681.59亿元,通过农业保险平均年补偿为4.5亿元,仅占0.27%。

在吴焰看来,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滞后,原因主要是风险较大,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三农”的弱质性客观上造成了“三农”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商业机构不愿贷、不敢贷。

其次,许多农民虽然有生产消费意愿,但因担心自然灾害等风险,不敢投入资金;最后,农民的住房、土地等都不能成为小额贷款的有效担保物,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贷款没有安全保障。

“农村小额信贷之风险,其症结在于农业生产的风险以及农民特别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健康与意外风险。”吴焰说。

吴焰认为,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社会互助以及社会管理机制,保险有助于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有效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

他解释说,通过保险机制,把重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品种纳入农业保险的履盖范围,并为农民提供养老、健康、意外保险等制度安排,既激发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热情——某种程度上,缓解农民工就业问题,又优化了农村信贷环境,保障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农业信贷的可持续性。

健全农村保险机制

信用担保与风险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而保险机制恰是二者有机结合的“媒介”。

人保财险副总裁王和认为,在农村的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农村保险是关键。

为此,吴焰建议,“按照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要求,重点加大对服务农村信贷的保险业务政策支持力度。”

他解释说,近年,政府对农村小额信贷给予了税收优惠、贴息等政策,建议不妨抓住信用环境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对农村小额贷款相关的农业保险给予更大比例的保费补贴,并将贷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纳入财政补贴范围,畅通信贷渠道,重点解决农村小额信贷的“出口”问题。

在农村小额贷款审批环节,不妨将农户的保单质押纳入有效担保物范围,并尽快拟定有关农户保单质押贷款的操作细节规范和风险防范机制。

此外,吴焰还建议尽快推进农业巨灾保险机制建设,建立保费补贴之外的单独预算的农业巨灾保险基金。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