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援空降 ST金花主业回归医药
很多民营企业正在经济危机中受困,但也有一些企业因事先作出调整而踏准了经济节奏的步点。
在宏观调控最紧张的2006年,金花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金花”,600080.SH)在外籍总经理屈岚“空降”之后,进入3年调整期。本报记者独家获悉,这家成功“瘦身”回归医药工业主业的公司将在今年全部“调整”完成。
改变
ST金花的真正改变是从一位“外援”空降后开始的。
2006年1月,美籍华人屈岚开始担任这家公司总经理,她先后任职于IBM等外资公司,并具有外资银行工作背景,在她之前,职业经理人担任民营上市公司总经理,在陕西当地并不多见,ST金花和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金展的实际控制人是陕西福布斯富豪吴一坚。
自称 “运气好,3年来重大问题上没有失误”的屈岚是一位强势管理者,“空降兵”的她进入ST金花后,立刻开始了对公司的产品结构、市场策略、公司治理结构等一系列的调整。
当时,ST金花正因连续亏损被交易所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其主要原因是所涉产业过多导致公司产生大量负债,除传统产业医药工业外,该公司还拥有大量的商业物业、酒店、影视等资产,并曾试图收购西安市商业银行15%的股权。
这导致了该公司“制药是主营,但不是主业;置业等占据主业,但不是主营,两者的资产比例是二八比,但是收入和利润比基本上是倒过来的”,而“外部环境一紧,很多板块支撑不起来了。”ST金花一位高管说。
金花集团总裁吴一坚在后来与花旗银行进行资产重组时总结说,“我们要改变‘盘活就是变现,变现就是冲账’的错误认识,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算的是成本利润,而国际资本投资者算的是资本利润,我们讲利润率,而国际投资者讲市盈率”。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说,“这在当时是许多民营企业的通病,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做大市值,把各种资产装进上市公司,导致上市公司的资本周转不良,资产负债比非常高,当外部环境一紧缩,他们受到的打击就比国有企业大很多。”
瘦身
屈岚进入ST金花后,这家上市公司就开始了迅速“瘦身”,“3年还了10.88亿的贷款,资产负债从78%降到现在的42%,并重新明确了主业”,屈岚说,“上市公司资产正在逐渐变成良性(资产)”。
ST金花在资产和产业层面都重新进行了调整。
2007年6月,ST金花中止了对西安市商业银行股权的收购。
随后,与花旗集团进行的资产重组也使其大幅降低银行负债,这项重组的核心是将其位于西安市中心的钟鼓楼广场物业出售与花旗集团旗下豪信集团有限公司,标的价格2亿元人民币,豪信集团同时承担其3亿元负债。
2008年10月,ST金花继续将其位于西安高新区的天幕阔景二至四层物业出售给大股东金花投资,标的价格1.72亿元。两个月后,ST金花、金花投资、西安康宏完成了一笔三方交易,ST金花1.4839亿元的应收账款被置出,化解了一部分应收账款回收的财务风险。
ST金花是全球最大的转移因子生产基地,同时拥有人工虎骨的全套专利权和经营权,屈岚说,“在2006年,我们开始了重新认识自己的产品,对盈利能力强的金天格等人工虎骨粉产品和普药系列重新进行了产品分类,并采取了不同的市场策略,同时,把人工虎骨这个产业尽快引向纵深。”
“根据市场需要重新确定了产品结构,进而改变了管理结构、策略”,屈岚说,“这是一个从‘管理经营’向‘经营管理’转变的过程。”
尽管整个上市公司这3年进行了大幅调整,但是屈岚说,“很多做法是在为过去买单,但不是否定过去,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能走到今天都是一个适应环境、生存的过程。企业自身的变革和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话题,也许未来有一天我们也会重新审视今天。”
今年,ST金花的任务仍是“进一步强化医药产业”,其主要内容将包括金花制药厂生产一部和生产二部的整合搬迁、与五粮液合作推出一款保健酒类“人工虎骨酒”等,屈岚介绍:“调整期快走完了,明年上市公司的产业将特别洗练”。

- ·觊觎“官钱”创投移情引导基金 | 2009-03-13
- ·浙江国贸业务转型金融资产拟植入浙江东方 | 2009-03-13
- ·招商证券领衔“佣金保卫战” | 2009-03-13
- ·东欧,金融危机的新策源地 | 2009-03-13
- ·资本金达标大限将至 弘信期货破产或重组“二选一” | 200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