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试点没时间表(2)
1 | 2 |
一位参与试点准备的上海商务委员会人士透露,目前央行与国家税务总局未达成共识,双方对进出口额度以及进出口企业资质的审定存在分歧。而相关税务、海关、边检等政策也需要做相应的修正。上述人士称,有些政策还停留在外汇紧缺时期,政策取向是鼓励出口与收汇的,与现阶段中国外汇形势的需求不符。
以货到付款项下的出口为例,其跨境流程为:签订合同-货物报关-支付结算-出口退税,即与进出口贸易及跨境收支相关的政策有海关进出口报关、外汇局进出口核销、银行账户管理、国际收支间接申报、税务部门出口退税等。
上述课题组人士表示,由于人民币已经实现对外报价,在前两个步骤基本上没有政策限制,目前根本性的政策障碍在于支付结算和出口退税环节,也就是外汇管理方面的账户管理、跨境收支、进出口核销和出口退税的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清算中心的设立目前尚无定论。“这颇为敏感,选址问题涉及面已超越了经济层面。”参与试点的机构人士称。
特里芬难题?
更关键的问题并非技术性的。上述课题组人士称,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高悬着两把剑”。
在跨境贸易实现人民币结算后,人民币输出可能会削弱国内货币政策的效力,突发且大规模的货币需求和回流也可能使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陷入被动,并影响汇率、物价和就业。与此同时,作为储备货币的币种将在提供流动性和保持币值稳定两方面处于两难境地。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上述人士解释说,扩大人民币在别国的结算规模,需要本国持有较多人民币,人民币的大规模输出必须通过收支赤字来实现,由此可能带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失衡。但是如果中国有持续的赤字,持有人民币流动性资产的国家也会不愿意继续持有。
不过,该人士称,尽管如此,当时课题组还是认为,考虑到目前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形势较稳固,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与影响力有限,上述两种情况暂时不易出现。
尽管如此,一位从去年三季度即介入相关政策研究的人士还是说,现在感觉当初的想法很短浅,越准备越觉得内容太多,准备不过来,很繁杂。他形容,这就像一个大水库,闸口打开后,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停留在蓄水池的水,至于蓄水池之外的水流量到底有多少,目前我们看不到。
这似乎也印证了一点,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绝非坦途。
“这不是单一的某方面症结点,而是系统性问题。”上述课题组人士坦言。就此,课题组曾在研究报告中建议,在政策取向不一致的情况下,应建立由国务院牵头,央行、外管局、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统一行动,消除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形成统一的人民币计价结算管理办法。
一位中国进出口银行人士说,这就像大的战略制定后,需要大批工匠去执行,但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有不曾预料的新问题出现。
在该人士看来,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战略想法提出来后,实际上,还需设定一些指标,如目标是区域化国际化、货币供给量、流通范围能到什么程度等,应做类似风险压力测试。
这让人联想起 “港股直通车”——一个即将出台但又被紧急叫停的试点政策。据外管局人士透露,“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港股直通车”的课题动议均在2007年,当时的想法是前者较后者更为简单,切实可行。“但目前看,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最初的设想。”
向前走,需要逾越货币供给、国家清偿力、外汇管制风险、经济利益等难题;向后退,又恐错失人民币走出国门的良机。在此情况下应如何决策?
答案是向前走。一位参与试点的上海商务委员会人士透露,前不久,国家高层专门就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组织各参与方召开了一次部际协调会议,要求推进试点工作,并设定了一个内部的倒推时间表。
1 | 2 |

- · 五城市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 06-20
- · 人民币跨境考问“货币供给与国家清偿力” |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