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接产业转移要“舍得”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言安 特约记者 朱成林 作为皖江城市带的核心城市之一,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依托铜产业资源的特色优势,铜陵在安徽省最早启动了承接规划。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
先行先试快出成效
经济观察报:1月底,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发展契机上,铜陵的做法是“干在前面,抢先一步”,如何理解这句话?
姚玉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今年1月份获中央批准的,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开展了前期的准备。根据规划要求,作为先行先试的“铜池枞”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已经做好。重点是建设一个面积20平方公里区域的工业集中区——江北产业园。目前,江北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配套正在推进之中。
年前,我们专门召开了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工作务虚会,提出了“率先建成承接转移示范市”的发展目标,同时提出:各项工作要急、要争、要抢。急的是责任和效率,争的是项目、政策,抢的是机遇、时间和速度。
目前,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和10个具体配套的政策文件,全力让转移而来的产业可以享受系统的优惠政策支持,设立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落地的“绿色通道”,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减少转移成本。
资源型城市转型
经济观察报:去年铜陵被列入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城市之一,这对铜陵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机遇,其实更多的是挑战,在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下,如何寻找适合未来铜陵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姚玉舟: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铜陵的资源型产业和企业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铜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铜陵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积极拓展工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接续产业,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出现,为加快城市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去年,铜陵列入第二批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目前已经获得了两批次共1.86亿元的资金支持,增强了地方财政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也重点谋划了以下几点: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铜产业中心、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市、泛长三角重要物流中心的目标,支撑铜陵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紧紧依托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既要真金白银,更要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抓住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市转型的绝好机会,努力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载体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深挖潜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最后就是坚持环境立市战略,在开展城乡三年大建设大发展中注重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
特色定位“铜”产业
经济观察报:未来铜陵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又将有怎样的政策导向和具体规划?如何在融入过程中坚持取长补短形成铜陵产业特色?
姚玉舟:承接产业转移的共性机遇是皖江9座城市所共有的,对铜陵来讲,区位交通、规模总量、承接平台等方面与兄弟城市相比,并不占特别优势。而我们要想抢抓机遇,率先建设示范市,核心在于政策导向和具体规划上做到高定位、特色定位。
所谓高定位,一是坚持率先建成示范市的目标;二是高标准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方案,既符合整个产业发展趋势,又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实际;三是对转移而来的产业把关是高标准的。
“特色定位”就是要有意识地选择与其他城市有所差异的产业定位。目前来说,铜陵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和重点是与自己的强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比如铜陵的铜深加工、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和光电产业,纵向横向都需要拉长产业链,期待组团式承接产业集群来配套,特别是铜深加工产业,尤为需要引来更多的铜拆解、铜加工企业形成集群效应。
表面上看,特色定位可能会缩小承接产业转移的范围,可能损失了一些总量,但特色定位的竞争优势和爆发力应该是相当可观的。近年来,我们围绕打造“千亿铜产业”,建成中国最大的铜冶炼、铜拆解、铜深加工基地,突出铜产业链上下游招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电解铜、铜棒、铜板带、铜箔、覆铜板、铜线、特种漆包线、铜合金型材等8条产业链,确保到“十一五”末,铜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理性合作与竞争
经济观察报: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之间肯定有竞争,你觉得将来这些兄弟城市间应该以什么样的一种方式竞争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姚玉舟:理性竞争、合作共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之间,既是竞争对手,更是合作伙伴。当然,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中,要尽力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
我认为有几点需要做到。首先,承接产业转移一个最基本的思路就是找准最具优势的资源,吸引发达地区最具关联度的要素。因此要有一种“舍得”的思想,既不能搞大而全,更不能搞小而全。什么都想要,结果必然会不择手段。
其次,结合政策的创新、创造,都必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施。
再次,特色定位也是规避皖江城市带之间恶性竞争的有效方法。选择与皖江城市带其他城市有差异的产业定位,这样就不会与其他城市形成恶性竞争局面。
最后就是期待安徽省委省政府尽早出台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求城市之间切实增加大局意识,找准定位,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保证示范区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 · 全球40个找矿计划背后:国家电网的全产业企图 | 2010-03-15
- · 全球40个找矿计划背后:国家电网的全产业企图 | 2010-03-12
- · 陈志武: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上施压是转移国内风险 | 2010-03-12
- · 中国建筑1-2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额65亿元 同比增71% | 2010-03-10
- · 银行继续收紧房贷 人为干预不利房地产业 | 20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