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眼中的中印问题
D.S.拉加恩
22:38
2010-06-11
订阅
153

D.S.拉加恩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全球经济的重心已经在向亚洲转移,本地区的经济引擎——印度和中国——将塑造21世纪。然而,为了把这种感觉变成现实,关键的因素是这两个国家的国内状态今后的发展动力,以及两国的外部关系。

本文特别聚焦于印中关系的未来前景,这点的前提是,两国与其他亚洲大国,如日本,将发挥重要作用,保证本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稳定与繁荣。笔者认为,这种交流能够把双方的观点放在一起,有助于双方建立更好的相互了解,对总的印中关系产生有利的影响。

增长中的乐观情绪

泛泛而言,政府层面上的印中关系目前保持稳定。新德里和北京建立了“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了“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这表明中印关系已经超出了双边范畴,获得了全球特征。印度和中国正在国际问题上合作,涉及到全球能源多元化、气候变化、军备控制与裁军、非传统安全威胁、反恐、世界贸易组织、大规模杀伤武器、人权和南南合作等各个方面。在双边关系上,两国现在正致力于建立“友好关系和信任,以平等为基础,敏锐感受对方的担心和期望”。“共同展望”说:双方坚定地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突出的双边问题,包括边界问题,保证此类分歧不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

两国不再把对方看成是安全威胁,逐步在争议地区采取树立信心的措施,结果令人满意,此外还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到目前为之,印度和中国的特别代表已经举行了13轮边界问题会谈,尽管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但最重要的是,放眼于未决的和“复杂的”边界争端之外,有了这种促进双边关系的态度,印度和中国正在加快双边贸易和经济交往的增长。双边贸易正在迅速获得好势头,总额达到4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600亿美元。2008年4月到2009年2月期间,中国还取代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引人注目的还有高层互访,印度总统帕蒂尔女士最近结束了对中国的国事访问,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这些都反映了双方塑造更密切关系的愿望。

悬而未决的难题

尽管以上描绘的现象鼓舞人心,但仍有些问题深深地分割了印度和中国。为了进一步加强印中关系,极有必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印度有人谈起,过去文明间的交往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但他们缺少实质性内容。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印度和中国发展出地缘政治利益,这些利益经常是互相冲突的。笔者下面将讨论造成印度-中国摩擦的原因,以及未来双边关系中可能出现的状况。

边界问题

依笔者所见,边界问题是两国间问题名单中的当头一个。对于印度和中国,它是最敏感的,因为它深切涉及到两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需要两国小心应对。

印度对中国普遍持有的传统疑虑是,中国有领土野心。如果不考虑到这一点,中国对印度视角的理解就不是完全的。在印度常引用的例子包括,毛泽东的中国手掌(西藏)和“5个手指头”[尼泊尔、锡金、不丹、东北边界特区(即西藏东南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译注)和拉达克]的比喻;在印度还会提到中国对领土“历史损失”的感受。这些地图甚至还宣称印度的阿萨姆邦,甚至安达曼群岛,“在历史上”是中国的一部分。

从“疑虑”到实质性问题,在印度人看来,印度和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是互相冲突的,因此难以解决。中国的领土要求以历史为基础,中国所有的边界,包括与印度的边界,都是在1912年结束的清朝确定的。中印边界问题的根源在北京的立场:中国的一大块领土,尤其是东段的9万平方公里,是英属印度在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之后,非法夺走的,而印度则继承了英国的这项遗产。这是北京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的理由,因为这是西姆拉会议的结果,该线把中国称之为“藏南”的地区称作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中国的权威学者明确宣称,北京不能承认麦克马洪线。如果承认了,就等于中国承认1962年的冲突是 “侵略战争”,而且默认西藏曾经独立于中国。在另一方,在印度,麦克马洪线仍然被当作是与中国的“事实”边界。

中国最近对锡金2.1平方公里的“手指地带”(位于西藏岗巴县与锡金边界——译注)提出要求,使中印边界问题继续复杂化。中国已经“事实上”承认了锡金是印度一个邦的地位。在当前形势下,印度因各种原因产生的关切值得注意:中国进入印度边界一侧,据印度方面报道在2008年有270次;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阿鲁纳恰尔邦(即藏南——译注),中方对此表示了不满;中国出手阻止亚洲开发银行对阿鲁纳恰尔邦的贷款;以及中国官方媒体批评印度向东部边界地区增兵,驻扎先进的战斗机。让印度不舒服的还有中国媒体在2009年反对印度的言辞,不过现在已经减弱了。

尽管至今双方的特别代表已经进行了13轮谈判,中印边界谈判还是没有产生任何确切的结果,没有达成解决边界问题的最后 “框架”,并符合200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

尽管中国在边界问题的立场上采用了“相互理解,相互适应”的精神,而印度却要把“现实”考虑在内。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在边界问题上引入了新的因素,质疑双方已经取得一致的立场:定居人口不在争议之中。中国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在边界问题上有所适应?中国驻印度大使在2006年11月说,双方都应该在“有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做出妥协,这个声明在此是有意义的。

中国的总的立场是“搁置”艰难的边界问题,与印度的边界问题,可以代之以“共同开发”。1979年邓小平在北京曾对来访的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说,中印的边界争端放置一边,留待合适的气候来解决。

在印度,人们注意到的是,中国从来不放弃对有争议地区的主权要求。例如,日本和中国开发东海春晓气田的解决方案。尽管北京同意共同开发这个气田,但也宣布中国对这个气田的主权是不容置疑的。中国的“搁置”方式特别需要印度仔细打量。笔者认为,这个方式仍须完善。中国预计在2050年完成军事现代化,可能会对那时的领导人产生新的压力,使他们在所有边界问题上变得咄咄逼人。由此,印度和中国需要在边界谈判中认真努力,给这个问题带来一个以“妥协”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早比晚好。

在其他双边关系中西藏问题比其他问题更突出。可以说,印度接受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决反对达赖喇嘛在印度的土地上从事反华活动。因此,这个问题在中印国家间的关系中已经不是问题。然而,中国似乎对印度有关达赖喇嘛的动机有所保留。

在2008年3月拉萨骚乱的背景中,中国的担心需要得到理解。骚乱对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构成挑战。印度为什么在它的国土上容忍西藏流亡政府?这个问题似乎也让中国感到不安。2008年3月18日新华社的新闻说,温家宝总理把西藏问题描述为中印关系中的 “敏感”问题,在以上所说的背景中,此话很重要。笔者感觉,中国对印度-达赖喇嘛关系的疑心不会很快消失,如果中国与达赖的谈判获得成功,景象就会不同了。但是,至少在目前,谈判成功的机会渺茫。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是第二个重要的双边问题。在这件事情上,中国需要对印度的敏感有更好的理解。中国继续在多个领域帮助巴基斯坦。但是,中国并不能向印度保证,巴基斯坦不会利用中国的支持对付印度。毫无疑问,印度认为,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对印度构成直接的影响。

国防战略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计划,印度在重要的政府文件中表达了对此的担心。例如,印度国防部的《年度报告》(2008-2009)说,这项计划对印度的国防和安全产生影响。印度要求北京在国防政策和态势中有更大的透明度,尤其是在过去20年呈两位数增长的国防开支方面。印度观察到,在2008年《国防白皮书》中,中国明说的目标是发展导弹、空间技术和蓝水海军能力,这将对印度周边地区的总的军事环境产生影响。中国方面应该妥善处理印度的担心。

印度的担心还涉及到中国在印度周边地区建立的战略存在。例如,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在斯里兰卡的汗班托塔、孟加拉国的吉大港,中国都有港口项目。这些项目引发了中国包围印度的担心,那就是人们知道的“珍珠链战略”。中国注意到了印度的担心,并正式驳斥了这些担心,声称中国没有试图控制印度洋航线的计划,也没有企图,建立包围印度的链条。印度、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谅解是进一步改善双边关系所必须的。

中国对印度-美国关系持批评态度,这也是印度担心的事情。中国人欢迎印度和美国的战略对话,他们自己也在推进对美关系。中国的《人民日报》在2009年10月14日说,印度的政策是“远交近攻”,这是对印度、美国发展战略关系间接的、强烈的批评,明确无误。

中国有必要注意印度的一个感受,即中国不愿意接受印度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作用,理由是这个进程的基础只应该是东盟10国+3(中国、日本和韩国)合作。新华社在2009年10月28日的文章:寻找真正的区域共同体,就表明了这一点。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外人”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位置。

印度的国防战略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中国和巴基斯坦。这个报道在中国得到评论,《中国青年报》的一个评论说,印度的真正目标是中国,不是巴基斯坦。印度的战略制定者只不过做了一个方案;战争不是印度的选择;印度想和它的两个邻居和平地解决历史问题。在印度的这个战略中,陆权和海权都得到强调,合乎逻辑地反映了印度对它的地缘政治地位的考虑。

中国的一些战略刊物/网站发表对印度的鹰派观点,印度的公众对此不能理解。《环球时报》和戴旭上校经常发表对印度的有争议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官方思维,在印度这是一个疑问。

更多交往沟通

在中国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印度将如何使用它的经济力量?这些问题类似印度国内外的那些疑问:中国在它的现代化计划完成之后,比如在2050年,它的意图将是什么?中国宣称它的目标是和平发展。印度的目的也是如此——通过适当的改革战略,以及在新的秩序下,把印度与世界经济体系合为一体,以此开发印度的企业潜力和经济潜力。印度在20国集团机制中日益增加的作用尤其说明了经济融合目标。

另一个基本点是比较印度和中国的发展模式。哪一个更好?在一般层面上,这方面的辩论可能没完没了。据认为,印度模式在长期中是有利的。这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是,当中国以国外投资和出口为基础的时候,印度在促进企业家精神和自由企业的发展。笔者认为,虽然印度在服务业有优势,但印度并不容易很快赶上中国。中国已经崛起为一个制造业巨人。

印度作为崛起大国的全球利益将是什么?这是中国关注的另一个话题。如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所说,印度的目标是在国际大家庭中赢得恰当的地位,充分利用全球化世界提供的机遇,战斗在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前沿,把现代科学和技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加以利用。在实现它作为增长中大国的责任的时候,印度正在与其他国家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裁军、世界贸易等等。

总的来说,在印度,对中国的看法是正负混合的。印度人注意到,在国家层面上,两国关系占上风的是良好气氛,但对于中国对印度的战略意图,他们继续有所担忧。中印之间更多的交往能够给这种状况带来有利的变化。

(D.S.拉加恩为印度清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分析家,长期在印度政府和智库中工作,本文纯属个人观点。丁力/译)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