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鸟巢版的《图兰朵》在供足球比赛的体育场上演时,有人赞叹张艺谋在拯救歌剧,观众流失越来越严重,张艺谋依靠恢宏制作和绚烂舞台把更多、更年轻的普通人吸引到了宏大的体育场内“看歌剧”。
在中国,伴随着许多现代化剧院的建成,许多欧洲国家剧院带着他们的经典剧目来中国演出,不管票价多贵,都是一票难求。
缘于此,许多世界级歌剧院团越来越愿意带着他们骄傲的作品来到中国,更多的艺术家们和国内许多剧团开始携手合作。上个月国家大剧院一号召,全球18个剧团的院长和总监们一起来到北京,讨论歌剧制作的跨国联合。
《魔笛》:第一次联合制作
《魔笛》是莫扎特生命中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其最为倾心的歌剧创作之一。据说,这部歌剧是德语歌剧的登峰造极之作,莫扎特自己对这部歌剧十分喜爱,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只要吹响魔笛,就可以使人得到爱,使不幸者得到欢乐。”莫扎特在这部剧中写着他的理想。
09年底在中国上演的《魔笛》是第一次由三个歌剧院联合制作,尽管口碑平平,票房成绩却不俗。众多中国元素的加入是新版《魔笛》的最大特点,追赶王子的巨蟒以“中国式舞龙”的方式呈现,林中跑出来的动物是中国十二生肖。
它开创了跨文化、跨地域制作歌剧的先河:挪威奥斯陆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保罗·柯伦担纲《魔笛》导演,萨翁林纳歌剧节艺术总监扎里·哈马莱宁担任指挥,国家大剧院“御用”舞美设计师高广健继京剧《赤壁》后再度发力,合成排练则在香港完成。
挪威奥斯陆国家歌剧院总裁汤姆·雷穆尔沃谈中国歌剧
“《心比天高》大家应该熟悉是易普生非常复杂的作品之一,我看到过粤剧版的《心比天高》。在中国悠久的戏剧传统当中上演高度西方化的戏剧,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整个剧是高度现实主义的,它只是用传统的粤剧作为表现形式,所以我觉得实际上这是对于这一篇小说或者是寓言的一种新型的诠释和超越。”
《茶花女》:最简洁的版本
小仲马曾经说,“五十年后,人们也许不会记得我的小说,但威尔第让它成为不朽。”
数百年来,作曲大师威尔第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茶花女》一直是世界上最卖座的歌剧之一,盛演不衰。剧中有大量优美而脍炙人口的唱段,其中的《饮酒歌》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歌剧迷们评价,多年来唯一能够和《茶花女》相提并论的,可能就只有比才的《卡门》了。《茶花女》将引领观众进入19世纪巴黎骄奢淫逸的社交场,目睹交际花薇奥莱塔在收获爱情之后,生命与爱情的诀别,体验心灵与感官的双重震撼。
6月初,国家大剧院版的 《茶花女》同样是一部联合制作的歌剧,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洛林·马泽尔担任大剧院版《茶花女》指挥,国内著名男中音廖昌永也在剧中出演重要角色——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阿芒。
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看过包括大都会歌剧院和英国皇家歌剧院等多个版本的《茶花女》后,觉得此次在中国演出的版本最为简洁,“它的布景很简单,就一个大的摆设的镜子,就在这个镜子里面,有一些变化,包括和下面地下的那个,把那个幕布拉掉然后再变化,但总归是万变不离其宗。”
导演海宁·布洛克豪认为镜子塑造了一个让观众便于体验的心理空间,比如 “我们的《茶花女》在最开始时,舞台上有一面大镜子配合音乐的节奏缓缓升起,这个上升的巨大平面,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空间,在序曲中,首先描绘的是维奥莱塔的死亡,这个时候镜子象征着一块巨大的墓碑被缓缓地开启”。
《茶花女》指挥洛林·马泽尔谈中国歌剧
“歌剧在快速传播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去面对低俗化的风险,在歌剧快速传播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始终保持一流的艺术水准。这样就要从我们这些艺术家的角度来判断,把哪些最有效的,符合歌剧事业发展的元素融合进来,给拿出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培训项目,但是你们的指挥家是不是和年轻的人才合作共事了?在座的每一个总经理或者是剧院的院长,都应该来考虑这个问题。”
《尼伯龙根的指环》:最漫长的旅程
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曾在05年访问中国并首次在中国上演的瓦格纳超长系列歌剧《尼龙伯根的指环》,演出时间超过10小时,由10幕36场组成,是歌剧中典型的四联剧。瓦格纳根据北欧神话《埃达》与12至13世纪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撰写而成。
今年9月16日德国科隆歌剧院原班人马搬演至上海大剧院。此次上演的是四部全本,也就是说观众需要4个晚上总计15个小时才能看完全剧。
不得不提的是,这部戏曾经是一部争议歌剧。在以色列,有许多反对派认为《尼龙伯根的指环》是一部德国民族主义的史诗,包含有模糊的反犹成分,赞美“雅利安美德”,隐晦攻击犹太文化,演出只会给大屠杀的死难者带来巨大的感情伤害。
在德国,歌剧迷要看一次《尼伯龙根的指环》甚至需提前十年订票,且是要连续订十年。
柏林德意志歌剧院院长阿克瑟尔·拜什谈中国歌剧
“你们有了歌剧院,独唱家,合唱团,管弦乐队,在这些基础的条件之下,中国要能够开发出自己的特色。你们有丰富的传统,不必完全去照搬欧洲的这些理念,你们文化传统实际上比我们欧洲的文化传统丰富得多,而且是不同的,能不能基于这些文化传统,创造出新的东西?同时一定要注意的是,歌剧制作最大的最终要面对的挑战不是能够有完美的表演的效果,不是说只做一两次,而是具有可复制性。”
《卡门》:最高的上演率
迄今为止只要一说起经典西洋歌剧,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有《卡门》。诞生数百年来,它以罕见的激情和色彩,被全世界的观众欢迎,同时也是在全球范围内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4月份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 《卡门》最令人称道之处要算是导演绝妙而出彩的处理。此前,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一直强调要为中国观众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当晚的演出把整个故事中所蕴含的激情、嫉妒、欲望、仇恨、谋杀一系列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卡门与堂何塞间的诱惑、热恋、反目、仇恨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不过,当1875年《卡门》刚刚在法国上演时,比才收到了大量苛刻的评论。这让他失望不已,当时人们习惯了欣赏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皆大欢喜的故事情节,因此对带有强烈反叛情绪和悲剧色彩,有着血淋淋现实主义风格的《卡门》难以忍受,同时他们还无法接受一群烟草女工、贩毒者作为主角出现在舞台上。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感人的剧情和绚丽的音乐还是不断吸引着人们,《卡门》得以接连不断的上演。到1904年短短29年的时间内,这部首演时未获佳评的歌剧,在巴黎竟创下一千次辉煌的上演记录。
邹静之评价新版《卡门》
“越是经典的东西,做到常演常新其实是很难的,但这版《卡门》做到了。这是一台满台生辉的现实主义大戏,浪漫主义做到满台生辉是比较容易的,但现实主义的东西能做到这一点的确非常难得。”
- 资中筠:重建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担当 2010-07-02
- 传统中国与国际关系思维的全球化 2010-07-02
- 中国地缘战略的困境与出路 2010-07-02
- 中国总部落户浦东 沃尔沃资产交割完成90% 2010-07-02
- BP急售南美油气 中海油有望接盘 201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