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3:52
2010-07-09
订阅
读报留言

《刺激政策复出概率增大》

刊于7月5日第476期01版

    四万亿大部分投资给了基础建设,使得GDP迅速上升。但是基础建设完成之后怎么办?难道每年都要去建高速公路?GDP中70%的钢筋水泥消耗量能保证增长的持续性?增加消费率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人均收入增加了,消费自然会增加。只有刺激消费才能使GDP持续稳定的增长,老百姓才能真正感受到实惠。

——腾讯网友

新的经济刺激政策应慎用。上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了吗?如果为了一时的急效、虚假的繁荣,而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得不偿失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投资,是需求。目前不是投资不足,而是需求不足:出口受阻,内需疲软。出口受困于金融危机,内需不足的原因在哪儿?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切勿本末倒置!

——搜狐网友

读者来信

宁沪高铁几经折腾为哪般?

  动车避让高铁,无非是想保住高铁的“上座率”。

宁沪目前已经有新修建的动车,而且还有过去长期存在的众多班次的快速、特快、普快列车,可以说从南京到上海的列车班次非常多,选择余地特别大。在这个情况下,再修建票价昂贵的高铁,必然导致乘客进一步分流。

客源不足,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铁路交通的产能过剩。但从动车到高铁再到磁悬浮,日趋明显的运力过剩问题还是被一片高铁修建热潮所淹没。铁道部曾明确表态,今年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在2009年激增79%的基础上,再增加17%,达到7000亿元。

地方政府第一考量已经不是经济到底能承受几条高铁,而是当地的政绩需要几条高铁。如果政府主管部门再不对高铁盲目投建问题尽快制止,高铁将离老百姓的福利越来越远。(《被高铁:沪宁线的贵与慢》刊于7月5日第476期11版)

——网友

有话要说

地产调控应长期趋稳

  回顾近些年来房地产市场调控历程,房地产市场潜伏的风险和隐患始终得不到有效缓解,反而愈演愈烈。这实际上反映出调控者本身在对待房地产市场的态度问题上存在一定矛盾心理:一方面需要依靠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同时还要满足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但另一方面又担心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一旦被刺破必然引发系统性风险,不利于改善民生,甚至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二者之间利弊权衡导致地产政策的执行地方上出现了不少的偏差。

而在宏观政策方面,还是要以长期趋稳为主,特别是在税收和信贷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房地产业繁荣过后必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以使供求达到基本平衡。人为干预市场调整,只能掩盖当前的问题,推迟并进一步加剧矛盾。而且,朝令夕改、政策多变也会加剧市场炒作和投机之风盛行。调控政策有必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宜频繁调整,更不能随着市场景气波动而经常变化,要给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

——读者 张雪松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