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10-09-03 22:45
订阅
读报留言

《可疑的保障房买主》

刊于8月30日 484期 1版

只要符合条件,人人有申请购买的权利。公务员也是有级别和职别的,收入和待遇差别大了,不能一概而论。普通公务员也是社会劳动者,也需要住房,只要其年度收入符合在限价房申购范围内,为何不行呢?不要把保障房跟限价房混为一谈,有些炒房者惟恐天下不乱,故意混淆是非和政策界限,企图破坏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

——新浪网友

产权不明、公私不分,保障房或许重蹈福利分房的覆辙。住房只能有两种:私有住房和公有廉租住房,其他性质如中低价商品房、限价商品房、经适房都是“嫁接”之物。尤其是在缺少法律监管和处罚的情况下,不公开不透明的保障房又成为某部分人的致富途径。政府应当多建廉租房,但对户型面积要严格控制,廉租房只租不售,待经济条件好转后转购商品房,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公平。

——网友

《七年 荣融不易》

刊于8月30日 484期 4版

“李老板”和他留下的

李荣融在任内最后的日子里,办成了两件事,一是推荐并最终使得自己的副手王勇接班,二是一直力主组建的中投二号终于获得批准。他给王勇留下了国有资产统一管理的类似董事会的一个平台,其意义在于,王勇能在更大的范围内,真正按照公司管治的架构管理国有资产国有资本。这是一处点睛之笔,也是“李老板”精彩的谢幕演出。

李荣融率领的企业国家队,却是在一路的国内骂声中壮大的。对于央企,舆论时而骄傲于其成绩,时而愤怒于其垄断。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言人、掌管人,李荣融无疑是合格的,但国有资本强力的渗透,侵蚀了民营资本的空间。那道只让民营资本看赚钱精彩却不许进入的玻璃门,无形中也在不断地扩大着。

回首往事的时候,或许李荣融会有几个遗憾。他在上任之初,设想要将央企减少到30至50家,后来又改成80到100家,最终却只减少到123家;他主张的央企用人机制改革以及薪酬体制改革。

一个人的功过是非,无疑要由历史评价。作为中国国有资本的管理者,李荣融首先是一位开拓者,功也罢过也好,如果脱离了这个基本前提,就是妄评乱议。李荣融为他的后任搭好了台子,至于王勇是否和如何继续唱“重组做大”和“改革改制”这两出戏,拭目以待吧。

——钮书宇

挖地自建住房是城市化悲剧标本

为了给妻女挖地下居室,在郑州市秦岭路北段一院落,每天闲暇时,64岁的陈新年都会带上矿灯、戴上头盔,身穿迷彩服,拎着抓钩、盆,走进挖掘出的巷道里,向前掘进。老人说,他已经挖了整整4年,目前已挖掘出50平方米空间,初步实现了住人构想。

一个为煤矿工作了几十年的掘进工,自己退休了还买不起房子,为老人感到悲哀的同时,不禁让人想问普通老百姓啥时候才能买得起房?官商的利益纠缠不清,已经使得超过八成的国民购置不起房产。一边是冷冰冰的残酷现实,另一边却是一些人拥有几处甚至几十处房产。

陈新年附近的房价每平方米5000多元。这个现实不仅仅是这样一个退休工人所面对的现实,每个在城市化进程中试图变身为城市居民的国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现实:不管是一线大城市,还是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靠工资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内买得起城市化进程中价格飞速上涨的房子。

在城市化迅速提高的当下,中低收入者的住房购买能力在迅速萎缩,这些是政府单纯扩建廉租房无法解决的。

——肖隆平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