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两年,海啸虽已渐行渐远,但创伤还未真正愈合。对此次危机的始作俑者——过度金融创新的反思一直没有停止。危机过后,金融市场怎样在监管与创新间寻找平衡和契合?怎样构建平衡的金融市场?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全球最大的上市对冲基金公司英仕曼集团的首席执行官PeterClarke。
欧元的政治困境
经济观察报:今年上半年,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使金融市场一度陷入动荡,引发人们对欧元区经济及欧元本身的担忧,你怎么看待欧元的前景?
PeterClarke:对欧元的关注一部分是对欧元区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作为一个机制,运行情况的关注,还有一部分则是对欧洲经济基本面的关注。在欧元区实行的是单一的利率政策,但欧元区是由很多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对于增长、财政刺激都有不同的要求,各个国家的国情也不一样。这个客观事实限制了欧元作为一种外汇,能够根据各国的经济水平适当浮动的灵活性。所以我认为欧元问题实际上不是一个欧元有多强大的问题,而是欧洲经济大国愿不愿意帮助经济相对弱小的国家,给他们一定支持的问题。与其说这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如说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于找到一个机制,在这个机制下,欧元区那些债务比较高的国家不需要从其他国家得到资助。现在公司的信用质量在不断改善,因此,更多的关注从公司的信用质量转到了主权国家的信用质量,而主权债务的压力仍是非常大的。以爱尔兰债务利差为例,其目前面对的压力与金融危机时相似,还是非常大的。
全球监管的必要性
经济观察报:本次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两年,你如何评价这两年间欧洲金融业的变化?
PeterClarke:总的来讲,欧洲对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反应和其他地区的反应是相似的。第一是要修复和恢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第二就是建立相关的金融监管框架来避免危机重演。欧盟已经提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的政策,来应对欧洲金融市场面对的系统性问题,这些政策措施同美国的政策措施也是类似的。
经济观察报:美国颁布了号称史上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欧盟近期也提议加强跨国金融机构监管,这些政策对对冲基金会有什么影响?
PeterClarke:我认为欧洲提出的相应的法规对对冲基金可能有这几方面潜在的影响:第一是监管监督;第二是资本金的要求;第三就是对冲基金管理者的福利的限制。而英仕曼因为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要符合英国乃至欧洲的所有监管要求。但是从整个对冲基金行业来讲,还有一些公司并没有达到监管要求。
英仕曼公司支持对金融投资管理业进行适当的监督,这样的监督当然也包括对对冲基金的监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有关的监督应该是在全球范围内的,以防止在监督上产生的套利现象。
经济观察报:作为世界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对冲基金行业在英国经济和金融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在英国,对冲基金需要受到哪些监管与制约?
PeterClarke:在英国,对冲基金首先要受到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的监管,同时要符合有关对冲基金在参与市场行为上的严厉法规。将要出台的新的这方面的法规将会对对冲基金公司人员的薪酬问题提出新的政策,包括把奖金分好几年发放,而这一点目前引发了对冲基金行业内较大的关注。
会产生这样的关注是因为银行监管的法规是针对其自有资本的经营,而基金经理是为客户负责,他们所经营的是客户的资产,而有关薪酬的法规没有看到银行与基金管理在这方面的区别。
经济观察报:新的金融监管是否会牺牲金融市场的效率?或是影响金融创新的能力?
PeterClarke:在我看来,这些监管不会对金融创新的能力产生多大影响,更大的影响应该是对整个银行界的自有资本经营上产生限制,而这一部分业务正是其和对冲基金竞争的主要业务。因此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对冲基金投资收益率应该比现在更高,因为与对冲基金相竞争的资本减少了。从短期来看,由于参与方数量的减少,可能会带来流动性的减少,因此有一些金融工具的使用可能会产生波动。同时,要合规的成本越来越大,而投资者更注重基金管理者的质量和信誉,因此小型对冲基金的日子可能没有原来好过。而毫不意外的是,大型基金公司成长的速度会比小公司快。
经济观察报: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现在这样的金融监管反而促进了大型对冲基金公司的发展?
PeterClarke:我个人认为金融监管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使得大型对冲基金公司运作更为容易,虽然这不是进行监管的意图所在。
中国应增加市场参与方
经济观察报: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金融创新的态度也应不完全一样,你怎么看待中国现在的金融市场?
PeterClarke:这次在牛津中国财经论坛上,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怎样保持中国的商品和资本市场继续安全的开放,并以透明的方式进行运作。要实现这个目标,重要的一点就是扩大和增加市场参与的数量,扩大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目。
我们感到很高兴的一点是,中国引入了股指期货,有了一些做空机制。但是离一个平衡的金融市场还有很大距离,而金融市场的平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降低发生资产泡沫的风险,提高流动性,减少市场波动。
经济观察报:你能具体说说怎么才能进一步促进市场平衡吗?
PeterClarke:我认为应该包括进一步增加市场参与方,不同的参与方广度和深度有着不同的收益目标,可以让市场变得更加的稳定;也应该包括允许类似对冲基金、股权的做空机制的发展,进一步对外资开放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加强金融市场的平衡。
经济观察报:你们是否有投资中国市场,如果有,是通过哪些渠道在哪些领域?
PeterClarke:英仕曼在中国确实还没有直接的投资,但是我们也分配了一些管理者,他们在中国有股权,通过在香港进行交易,我们在对中国的股权投资将会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经济观察报:你们是否有针对中国投资者设计产品?
PeterClarke:目前我们还不能在中国销售我们的产品,因为中国相关的监管框架还不允许。我这次来中国访问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了解开展这方面业务的时间表。我们现在在中国主要还是关注。
从长远来看,我们想和中国国内的投资管理公司和银行建立起合作关系,使得我们的产品有渠道来进入中国,不过这个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我们所管理的一半的私人财产都是来自于亚太地区的,因此我们有一个目标,要成为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方,当然这也要在中国监管政策的允许下。
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与创新
林密
487
2010-09-20
林密
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两年,海啸虽已渐行渐远,但创伤还未真正愈合。对此次危机的始作俑者——过度金融创新的反思一直没有停止。危机过后,金融市场怎样在监管与创新间寻找平衡和契合?怎样构建平衡的金融市场?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全球最大的上市对冲基金公司英仕曼集团的首席执行官PeterClarke。
欧元的政治困境
经济观察报:今年上半年,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使金融市场一度陷入动荡,引发人们对欧元区经济及欧元本身的担忧,你怎么看待欧元的前景?
PeterClarke:对欧元的关注一部分是对欧元区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作为一个机制,运行情况的关注,还有一部分则是对欧洲经济基本面的关注。在欧元区实行的是单一的利率政策,但欧元区是由很多国家组成的,这些国家对于增长、财政刺激都有不同的要求,各个国家的国情也不一样。这个客观事实限制了欧元作为一种外汇,能够根据各国的经济水平适当浮动的灵活性。所以我认为欧元问题实际上不是一个欧元有多强大的问题,而是欧洲经济大国愿不愿意帮助经济相对弱小的国家,给他们一定支持的问题。与其说这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如说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于找到一个机制,在这个机制下,欧元区那些债务比较高的国家不需要从其他国家得到资助。现在公司的信用质量在不断改善,因此,更多的关注从公司的信用质量转到了主权国家的信用质量,而主权债务的压力仍是非常大的。以爱尔兰债务利差为例,其目前面对的压力与金融危机时相似,还是非常大的。
全球监管的必要性
经济观察报:本次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两年,你如何评价这两年间欧洲金融业的变化?
PeterClarke:总的来讲,欧洲对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反应和其他地区的反应是相似的。第一是要修复和恢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第二就是建立相关的金融监管框架来避免危机重演。欧盟已经提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的政策,来应对欧洲金融市场面对的系统性问题,这些政策措施同美国的政策措施也是类似的。
经济观察报:美国颁布了号称史上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欧盟近期也提议加强跨国金融机构监管,这些政策对对冲基金会有什么影响?
PeterClarke:我认为欧洲提出的相应的法规对对冲基金可能有这几方面潜在的影响:第一是监管监督;第二是资本金的要求;第三就是对冲基金管理者的福利的限制。而英仕曼因为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要符合英国乃至欧洲的所有监管要求。但是从整个对冲基金行业来讲,还有一些公司并没有达到监管要求。
英仕曼公司支持对金融投资管理业进行适当的监督,这样的监督当然也包括对对冲基金的监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有关的监督应该是在全球范围内的,以防止在监督上产生的套利现象。
经济观察报:作为世界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对冲基金行业在英国经济和金融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目前在英国,对冲基金需要受到哪些监管与制约?
PeterClarke:在英国,对冲基金首先要受到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的监管,同时要符合有关对冲基金在参与市场行为上的严厉法规。将要出台的新的这方面的法规将会对对冲基金公司人员的薪酬问题提出新的政策,包括把奖金分好几年发放,而这一点目前引发了对冲基金行业内较大的关注。
会产生这样的关注是因为银行监管的法规是针对其自有资本的经营,而基金经理是为客户负责,他们所经营的是客户的资产,而有关薪酬的法规没有看到银行与基金管理在这方面的区别。
经济观察报:新的金融监管是否会牺牲金融市场的效率?或是影响金融创新的能力?
PeterClarke:在我看来,这些监管不会对金融创新的能力产生多大影响,更大的影响应该是对整个银行界的自有资本经营上产生限制,而这一部分业务正是其和对冲基金竞争的主要业务。因此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对冲基金投资收益率应该比现在更高,因为与对冲基金相竞争的资本减少了。从短期来看,由于参与方数量的减少,可能会带来流动性的减少,因此有一些金融工具的使用可能会产生波动。同时,要合规的成本越来越大,而投资者更注重基金管理者的质量和信誉,因此小型对冲基金的日子可能没有原来好过。而毫不意外的是,大型基金公司成长的速度会比小公司快。
经济观察报: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现在这样的金融监管反而促进了大型对冲基金公司的发展?
PeterClarke:我个人认为金融监管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使得大型对冲基金公司运作更为容易,虽然这不是进行监管的意图所在。
中国应增加市场参与方
经济观察报: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金融创新的态度也应不完全一样,你怎么看待中国现在的金融市场?
PeterClarke:这次在牛津中国财经论坛上,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怎样保持中国的商品和资本市场继续安全的开放,并以透明的方式进行运作。要实现这个目标,重要的一点就是扩大和增加市场参与的数量,扩大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目。
我们感到很高兴的一点是,中国引入了股指期货,有了一些做空机制。但是离一个平衡的金融市场还有很大距离,而金融市场的平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降低发生资产泡沫的风险,提高流动性,减少市场波动。
经济观察报:你能具体说说怎么才能进一步促进市场平衡吗?
PeterClarke:我认为应该包括进一步增加市场参与方,不同的参与方广度和深度有着不同的收益目标,可以让市场变得更加的稳定;也应该包括允许类似对冲基金、股权的做空机制的发展,进一步对外资开放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加强金融市场的平衡。
经济观察报:你们是否有投资中国市场,如果有,是通过哪些渠道在哪些领域?
PeterClarke:英仕曼在中国确实还没有直接的投资,但是我们也分配了一些管理者,他们在中国有股权,通过在香港进行交易,我们在对中国的股权投资将会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经济观察报:你们是否有针对中国投资者设计产品?
PeterClarke:目前我们还不能在中国销售我们的产品,因为中国相关的监管框架还不允许。我这次来中国访问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了解开展这方面业务的时间表。我们现在在中国主要还是关注。
从长远来看,我们想和中国国内的投资管理公司和银行建立起合作关系,使得我们的产品有渠道来进入中国,不过这个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我们所管理的一半的私人财产都是来自于亚太地区的,因此我们有一个目标,要成为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方,当然这也要在中国监管政策的允许下。
- 农行“投桃报李”IPO参与基金获渠道补偿 2010-09-17
- 沣渭新区托管辖区乡镇 西安试点开发区扩权 2010-09-17
- 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相撞 2010-09-17
- 台湾、香港与澳门的保钓人士驾驶渔船驶往钓鱼岛海域 2010-09-17
- 中国钓鱼岛主权与战略价值 201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