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声高觉得他来伊春赶得正是时候,再晚一点黑龙江这个北方林都就要戒备森严了。
“10月份会有一批阿拉伯7国投资考察团过来,同行的可能还有德国其他公司等。”在本月伊春举办的“能源、环境与健康论坛”上,他听到了这样的消息。
出于职业的敏感,他开始相信掌管着数百亿资产的北京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把触角伸到千里之外的伊春,应该会颇有收获。丁声高是该公司基础设施投资部的副总经理,他此行的目的是为北京国资公司的产业布局寻找一个新增长点。
按照刚刚公布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下称《规划》),伊春生态功能区将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重点区之一。“这里风水不错,适合养老。”丁声高告诉本报记者,他看中的“风水”是风电水电这类新能源产业,“养老”则指向生态地产。
他隐约觉得,未来这里的竞争对手只会越来越多。
伊春以林而兴,也曾因林而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伊春的黄金时期,当时全国各地掀起基础设施建设高潮,绝大多数地方官员和国企老总对伊春人都是礼敬有加,只为批点计划木材供应。“那时所有的人都有工作,外地人到处都是,见到本地人他们都去求,求他们给弄点木材。”一位在伊春林场工作了几十年的退休工人说。
作为国家开发最早的林区,伊春从1948年开发至今已经六十多年。这个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腹地的城市,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也是世界最大的森林城市,整个城市林业施业区面积占小兴安岭面积的60%,占全国重点国有林区面积的13%。
“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把采下来的这些木材一根接一根连起来,可以从地球到月球一个半来回。”伊春市市长王爱文表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光是木材储采的差价和育林基金的上缴总计就达数百亿元。
然而,采伐过量和越采越穷的恶性循环,让上世纪末的伊春一度陷入“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两危状态。过去单一依靠森林资源的产业结构,一旦森林资源难以为继,采伐量下降,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落后。
据了解,2000年国家开始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尤其到2003年伊春实施“严管林”政策以来,减少珍贵树种采伐的政策选择,让该城市损失了将近4个亿的财政收入,这对于2009年GDP总额仍不超过200亿的伊春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因此,被国家纳入到生态功能区总体规划当中,“对于伊春国有林区来说,是一个振兴崛起的重大机遇,上述《规划》的政策支持范围很广,含金量也很高。”伊春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张奎对本报记者表示,这其中包括将森林公益性事业的运营经费全额纳入中央财政预算,以及提高中央财政森林管护费标准等。
这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方政府在森林保护运营方面的资金投入。
另外按照《规划》,伊春作为小兴安岭的主脉所在地,被列入全国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重点区,规划区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同时下辖的一些县区也被纳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
“保护生态环境是个大前提,实施之中还是要以发展经济为手段和方法的,如果林区的居民依然生活困难,他们还是会向森林伸手的。”王爱文告诉本报,俗话说“靠山吃山”,当然吃法不一样,大量采伐木材发展生产是一种吃法,利用森林生态发展旅游业和生态产业,也是一种吃法,或许是更高明的吃法。
- 湖南“省管县”僵局:谁的衡山 2010-09-24
- 燕山夜话司法 2010-09-22
- 首发申请获通过 山西证券IPO二次闯关成功 2010-09-21
- 山楂树之恋:你被清纯感动了吗? 2010-09-20
- 四川眉山291名师生腹泻 或因饮用水源被污染 201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