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之前,李迅雷一般会在去机场的路上才打电话订机票。作为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他经常要在一周内飞赴数个地方参会。4月的一天,他突然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当天上海至北京的所有机票售罄,无论经济舱或是头等舱。
起初他还以为是上海世博会导致的。但自那以后,国内不管去哪里的航班都紧张起来。有一次他提前三天预订,虽然并非节假日,竟然也遇上“票量紧张”的提示。
李迅雷个人的体验准确地描绘出中国航空业今年来的火爆景象。根据国家民航局9月20日公布的统计数据,1-8月民航旅客运输量创下中国民航近年来的同期最高纪录。
中国民航正在以近乎疯狂的速度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新的时代来了。
一些从业者用航班的预定情况,来判断经济景气。当然,这是一个可逆的推导,某个航班好不好订票,在他们看来,会意味着某个地区的经济景气好不好。
内需的活跃成为这一波航空大繁荣的重要原因,有测算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民航运输量将增长1.5个百分点。这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指标。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1%。这在历史上,依然是一个较高的位置。
如果仅仅只看到这些表象,可能难以理解这一轮繁荣的本质。
比如我们发现,来自农村的父母去大城市探望小孩的时候,更多地选择飞机出行。他们舍得乘坐飞机是有原因的:小孩的工作稳定,这意味着有稳定的收入;他自己也有保障,医保早就办妥,养老保险也已就位。
调查一下周边的人,或许会有更多的了解。记者随机调查了身边的朋友,2年前,很多人对出行工具的选择还不是那么明晰,现在,如果距离稍远,几乎所有人都将飞机作为出行的第一选择。
现在,刚刚积累了大量财富的中国人在四处挥霍。旅游业者对本报反映说,五星级酒店、只坐头等舱,这是游客们很普遍的要求。或许这能够解释,中国头等舱的价格涨了一倍,依然需求旺盛的情状。
诸种个人行为的微妙变化,正构成中国民航业持续增长的基础。
不过,这带来的并非都是好消息。中国民航业者并没有对这一波的繁荣做好准备。空域在堵塞,这种情形似乎还将继续下去。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繁忙机场已经满负荷,杭州、昆明等20多个机场以及京沪、京广、沪广等航路的保障容量已经全部饱和。根据民航局的统计,今年上半年,近四分之一的航班延误。一些经常出差的人称,这个数据还可能被低估了。
从业者称,如果不能及时引入大量的投资,引进先进的运营管理技术并推进行业管理体制的变革,民航业在空域资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基础性资源方面的短板会随着需求的快速增长而进一步显露。刚刚发生的伊春空难即是发生在此种背景之下。
民航的繁荣,也使得这个产业链条上的关系,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
从机票代理到第三方支付,民航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分享着繁荣的同时,感受着航空公司、机场乃至监管当局的日益强势。
民营航空在这个繁荣之中依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国有航空业者在这一轮繁荣之中变得更为强大。民航业国有资本强势主导的格局正在固化。
不过,国内的强势,并未能降低其运营的风险。2010年,全球民航业风云变幻,全球民航全面重组,寡头格局渐成。通过并购完善网络和夺取定价权的争斗还在继续,中国本土民航业者,能否拿到这一轮飞航的登机牌?
相关专题见25-31版
- 解决北京拥堵首先要做到公众利益第一 2010-09-24
- 铁道部百日突运蒙煤 京藏高速拥堵有望缓解 2010-09-21
- 张家口将建6条线路缓解京藏高速拥堵 2010-09-09
- 取消高速费改征拥堵费?住建部高官支招北京堵车难题 2010-05-06
- 京交通日均拥堵达5小时 11日起限行再延两年 201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