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获悉,银监会已经在2004年颁布的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修订完成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办法》(下称新办法),将在近日颁布实施。
在对金融衍生品进行分类管理,根据银行业机构的交易目的和资质分级发放衍生品牌照基础之上,新办法将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广泛地参与到金融衍生品业务,放行信用、商品等类别,并培育中资衍生品做市商。
中国衍生品市场和国际相比规模甚小,且基本依靠向境外机构购买合约。在金融危机之后监管机构更是一度收紧衍生品交易,但是专家预计,新办法一旦成行,中国的衍生品市场的规模将有迅猛增长,而金融市场结构也会发生重大变化。
放闸
在2009年出重拳规范了衍生品交易、叫停中资银行与境外机构做“背靠背”业务之后,银监会此次对衍生品监管有了新的全局规划。
借鉴了包括2010年7月通过的美国金融改革法案在内的多方面国际衍生产品监管新规,并向机构广泛征求意见之后,银监会此次即将出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业务管理办法》较2004年的《暂行办法》有着本质的不同。
“新办法”将根据标的物的不同将衍生产品划分为基础类与非基础类。基础类包括标的物为利率(包含债券)、汇率、黄金、白银的衍生产品,而非基础类包括标的物为商品、能源、股权、信用(债券信用、信贷信用)等其他衍生品。
在进行市场细分和客户分层之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领取不同的衍生品牌照开展业务,拿到高级类资格的机构可以从事包括自营类交易在内的所有类别衍生品交易。
一位国有大行投行高管透露,与目前银行按照监管要求参与衍生品业务的现状相比,这样的安排其实拓宽了银行参与衍生品业务的范围。“现在银行衍生品业务主要局限于利率、贵金属类,商品、股权、信用等‘非基础类’品种银行基本不能获准参与。”
实际上,根据旧的监管规则,中国银行业机构尚不能染指备受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银行界大鳄青睐的商品类衍生品交易,而且在国际衍生品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CDS等品种,之前也仅有几家试点银行可以参与,总量很小。
根据银监会统计的数据,2009年国内衍生品市场利率互换交易量为4616.4亿元,债券远期6556.4亿元,外汇掉期8018亿美元,场外衍生品总量只有不到1万亿美元。而全球衍生品市场仅场外交易总量就超过600万亿美元,中国占到的比重不到1/600。
“中国衍生品市场规模过小,与经济总量不匹配。”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曾表示。中国利率衍生品交易量只相当于全球利率衍生品交易量的万分之一,外汇衍生品交易量与GDP的比值只是印度的1/4。
上周在北京的一次公开会议上,银监会创新部主任李伏安表示,银监会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已经形成共识,在将基础性和复杂的品种分开之后,要开放这个市场,让更多的机构能够参与。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汇率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而国际上以美元、欧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使得中国企业和银行业机构都产生了越来越不能回避的对冲需求;另一方面,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收益率曲线日趋完整,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及中介机构水平也逐步提高,发展衍生品市场必需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李伏安说。
新牌照
天平的另一头,是对参与衍生品交易的银行业机构更加细分和审慎的监管。
银行业机构参与衍生品交易,将需要重新申领不同等级的牌照;而银监会对客户类交易营销与后续服务、理财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也将进一步进行规范。
按照新办法,银监会将对金融机构交易衍生品的目的进行甄别划分,种类包括风险管理类、客户类、做市类和自营类。风险管理类交易须符合套期会计要求,并由银行进行账户管理;客户类和做市类交易应以不主动持有敞口头寸为原则,但对于因市场流动性不足暂时不能评判的、因做市持有的被动敞口,应限期平盘,并在被动持有敞口期间计提敞口的市场风险资本;自营类的业务规模将受到显示,并计提市场风险资本。
而新牌照的设立则广受银行关注。新办法将考察机构经营能力,将其交易资格分为基础类、普通类和高级类。
基础类牌照发放的要求会比现行的衍生品牌照放宽,让更多的机构进入衍生品市场,为自有资产进行对冲,但只能交易基础类衍生产品。
普通类牌照的准入要求基本相当于目前的牌照,但不能从事自营业务。
新办法设立的高级类牌照颇为引人注目。它的准入门槛更高,但获得牌照的机构可以进行包括自营在内的所有类别的交易,但自营类交易仅限于基础类衍生品。
预计各银行将再次掀起一场争夺牌照的大战。2004年版的“办法”出台后曾经给了银行6个月的宽限期申领牌照,到期没有获得牌照的银行将被叫停任何衍生品交易。当时包括德银等外资银行在内的机构曾上演衍生品牌照“生死时速”。
此次获得何种牌照,对银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好些业务都是凭空多出来的市场,如果能拿到牌照,银行做资产配置和对冲风险都有更丰富的选择,盈利空间也更大。”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金融风险研究中心沈洪溥说。
在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转型的背景下,衍生品牌照分级发放将给一部分银行提供超越“同质化竞争”的法宝。
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副行长表示,他们目前已经开始着力准备新牌照的申领。
“这都是新的利润空间。”一家国有大型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虽然银行内部对高级的衍生品交易风险仍存顾虑,但是还是会争取拿到牌照。
外资银行因为衍生品交易经验丰富,在争取高级牌照方面似乎有着先天的优势。新的监管框架将允许外资银行发挥其衍生品市场的经验,带动和提高中资银行的交易水准。而一些衍生品交易业务开展得比较好的股份制银行或也将拿到高级牌照。
另外,培养中资的衍生品做市商,也是新监管框架的一个内容。长期以来中国衍生品市场基本都是一些外资机构在充当做市商角色,中资机构的报价和做市能力都有欠缺。建立人民币在岸衍生品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培育一批有做市能力的中资机构,对收回人民币定价权、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量变+质变
“新的监管办法将成为中国衍生品市场的里程碑。”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中国区副总裁黄杰夫说。
权威人士解读,新办法搭建起好的监管框架之后,可以预期中国衍生品市场将迎来一个蓬勃增长时期。“3年内翻番是比较保守的估算。”
而市场对于新监管规则的 “法力”则有更加激进的判断。沈洪溥认为,衍生品市场中期内几十倍的增长也极为可能。
“政策的确是长期以来衍生品市场做大规模的瓶颈。”中国工商银行内部人士认为如果政策放开,这个市场肯定会很快做大。工行目前正准备将金融市场部人员规模扩大到2000人,总行后面盖的一栋大楼都是为交易员准备的。
但是银行也表示,由于经验不足,对衍生品的巨大风险还是比较顾虑,所以做大规模的过程也将是循序渐进的。
量的改变只是一个方面,衍生品市场是否将迎来结构性的变革,也成为新办法出台后的一个看点。
“完整的金融市场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资本市场,另一部分是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的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充分,而风险管理市场规模较小,也存在结构性的不足。”黄杰夫说。在新监管框架之下,风险管理市场将得到有效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另一极将得到强化。
“金融市场的层次越丰满,金融工具越丰富,机构、企业和投资者才能越有效率地管理风险获得收益,金融市场才能在实体经济中发挥更积极的价值。”黄杰夫说。
- 限购与飙地共生 上海单边调控效果难料 2010-10-22
- 丽水楼市复活:政府隐性之手助力 2010-10-22
- 新“制度红利”时代 2010-10-22
- 保障房顺势大扩容 2010-10-22
- 大佬各怀眼前心思铁矿行情明年不必等 201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