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重构
吕尚春
2010-10-22 21:29
订阅
吕尚春

  未来十年,中国房地产业何处去?

尽管业界一直关注着 “最后一只靴子”何时落下,尽管对调控与反弹之间的来回反复难以厘清,但可以肯定的是,1998年至2008年的意气风发,已经一去不返。十年以来,北京三环路上的一亩土地,已由每亩100万元,升至每亩2000万元或更高。

土地像干裂的海绵掉到水塘,水分狂奔向任何一个部位的毛细管道。近20倍的土地溢价,令商品房充满磁力。不仅如海尔、海信、雅戈尔逐一涉入土地市场,甚至长三角制造业群落,也无法容忍十年创业难抵几年的囤房收益。“产业空洞化”迫在近前,房地产催化泡沫的强大力量,已表现出摧枯拉朽的几许端倪。这事实上是未来新十年,产业结构必将发生根本转变的大前提,在近期公告的“十二五”规划的大框架中,明确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向,即是明证。

“没有永远的支柱产业”。早在今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宏观经济蓝皮书》中指出,“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 (2011-2016年之间)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匀速城市化”或称“中心城市之外的城镇化”。

在这一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将发生相应的转型与调整。这个转变已然在潜行蓄势,附着在相对偏远地带的“产业用地”、“奥特莱斯”,以及“商业综合体”等等造镇、造城模式,正在不少大公司的行为目录中占据主要位置。这可以说是摸索城镇化建造经验的启蒙课程。

房地产业已开启由“土地厚利”至“社会正常利润”的意识转换,直接表现为“企业咨询”在房地产企业受到的优待。在孙宏斌领衔的融创地产IPO成功后,记者见到了这位曾经引领顺驰叱咤上市和激情人物,老孙收起了过往的锋芒,“顺驰的主要问题是扩张过快,超过了管理覆盖范围,而融创会坚持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做法。”他说,以前是管理现金流,而现在是管理产品,做的事情不一样了。融创着力的一个事情,是请贝恩咨询梳理公司的管理框架。从重现金流至重产品,从大规模扩张至步步为营,虽然孙宏斌一再强调自己是小公司,但从顺驰到融创的转变,却正是中国房地产企业正在发生的内在变化。

全球名列前茅的人力资源大鳄美世集团、IBM咨询,国内的新华信正略均策等智囊机构,正成为房地产企业的座上宾,企业付出千万元,或几千万元的咨询成本已司空见惯!但任何外来的意见,都不可能成为 “仙丹妙药”,不源于内在的、自我升华的原动力,反而会有邯郸学步之嫌。也就是说,摆在中国地产业面前的由“超常”转向“正常”的成长之路,依然漫长。

能真正洗去由土地高度资产化带来的惰性吗?能在中国由“城市化”转向“城镇化”过程中找到一席之地吗?对于尚没有经历过“大劫”的房地产企业而言,这将是一场挑战“自觉”的艰辛挑战。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越早融入市场化生存环境的企业,越是具备良好的嗅觉,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情形,据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全国地产企业已至5万余家,大至全国性房企,小至县城开发商,鳞次栉比,大小不一,走在前沿的企业已在标准化制造、工业化生产大张旗鼓,城镇化的未来格局无疑为可资依托的广阔空间,而另一个方向是着力于细分市场,不重规模,工于精细。无论如何,二者都是在基于自身完善的前提下,逐步摆脱政策波动带来的限制,来自于政策的限制,总是趋向于调整异常,而当企业个体的价值取向完全符合安居、乐居所需时,又怎会因为“调控”左右不前呢?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