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经观电子刊物 > 投资者报

中国台湾地区股市46年轨迹

  
作者:尹振涛
发布日期:2008-05-26
中国台湾地区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交易规模庞大,在历史上曾位列全球股票交易额第3位,为台湾岛内经济、金融领域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历史时期来看,台湾地区证券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

萌芽与初创期

股份制形成和股份制企业的诞生是证券交易行为和证券市场发展的前提,从可考的资料来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以前,中台湾地区证券市场是日据时代的“店头市场”,殖民地当局组成所谓的“台湾有价证券组合”和“台湾有价证券株式会社”,其实质仅为日本证券交易所的一个经纪人出售日本公司股票而已,交易量极其有限。

1945年台湾地区光复后,台湾当局沿袭了日据时期的“店头市场”,并依据旧中国证券市场模式进行了改造,但仍以“店头市场”为主。由于当时岛内无大型民营、私营企业,且企业也极少利用公开发行股票方式筹措资金,所以股票交易规模很小。

1949年之后,台湾经济极度困难,外债未还,恶性通胀又起。1949年8月,台湾当局发行公债,这可视为台湾地区证券交易的开端。

中国台湾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市场是从1953年开始形成的。1953年台湾当局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即对地主超过3公顷的多余土地进行征购,并转售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在操作上,对地主土地的征收采取有偿补贴的办法,付给地主七成“实物土地债券”和三成“公费事业股票”。

1959年,台湾当局成立了证券市场研究小组,分析研究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保护。1961年10月23日,台湾证券交易所成立,并于1962年2月9日正式营业,这标志着台湾地区证券市场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台湾地区证券交易所由45家金融、信托机构和公民营事业共同集资组成,其中公股占39%,民股占61%,最初资本总额为新台币1000万元(折合美元为25万美元)。台湾证券交易所的最高决策机构为股东大会,下设董事会,由13名董事组成,其中常务董事5人,并由常务董事互推1人为董事长,另外还设监察5人,互推1人为常务监察人。

缓慢发展阶段

伴随着台湾证券交易所的建立,监管当局关闭了店头市场,禁止在集中交易市场以外进行一切证券交易行为,证券交易走上正规化道路,并获得快速的发展。1967年,台湾地区编制了证券市场的第一个加权指数,即台湾证券交易所加权指数,从而使证券市场的行情有了明确的评价标准。

为活跃股票市场,1973年7月,台湾地区公布了《授信机构办理证券融资券业务暂行办法》,允许台湾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及台湾的交通银行三家开办股票融资信用交易。1980年4月成立了专业性证券金融机构——复华证券金融公司,集中办理股票信用交易,台湾地区股票市场的信用制度从此建立。

从股票价格指数来看,从1963年证券交易所成立到1986年,股价虽有涨幅,但从整体上看还是较为平稳,均未超过1000点(台股加权指数历史走势见图3)。

加速发展阶段

1983年,海外投资者首次被允许通过设立投资信托基金的形式,正式进入台湾地区证券市场(台湾股市的政策开放进程见图5)。台湾证券市场对经济发展和外来资本的进入起了积极的作用。股价指数从l983年的765.71点上升到1984年的969.25点。

1986年以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证券市场的热度仍未降低。从1986年至1990年,台湾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量、证券周转率、加权股价指数等均大幅上升。

当然,在这段时期,台湾地区证券市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起伏,1986年和1987年,股票指数曾分别高达1039.11点和4673.14点,而1988年受台湾对资本收益税复征的影响,导致行情股指跌幅达到2333.28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价指数又恢复正常增长阶段。1989年中国台湾地区证券日交易量高达1000多亿新台币,按交易量计算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股市。

1990年初中国台湾地区股市达到历史顶峰,股价从1986年的1000多点上升到1990年2月12日的12682.11点。从2月底开始,股市开始连连受挫,持续下跌。5月份,加权指数跌至6600点,7月份下跌到4450点,到10月中旬,下跌到2485.25点,在八个月的时间里下跌了10197.16点,跌幅达到80%,造就了台湾地区历史上著名的股灾,在世界证券史上也是罕见的。这次股灾共造成市场亏损6兆亿,几乎是台湾地区全年GDP的1.5倍,整个台湾地区无论大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无不遭受打击。

理性发展阶段

1990年底,台湾加权指数回升到4530.16点。这场风暴过后,上市公司数量又不断增加,投资者热度逐渐回暖,台湾证券市场步入理性发展阶段。截至1993年底,台湾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285家,股票种类325种,总市值为5145.41兆新台币,成交量为9056.72兆新台币。

截至1997年底,台湾地区股市有上市公司404家,股票种类470种,总市值为9402.28兆新台币,成交量为37241.15兆新台币。截至2006年,台湾地区证券市场上市公司687家,总市值15兆7895亿新台币、占GDP比重 137%,证券商163家共1055家分公司。

台湾地区的债券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疲弱状态。在1990年后,伴随着证券市场的理性发展,债券市场也得到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公债,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公债成交量(包括集中市场与柜台市场)从1992年起首次超过股票市场,达到107326亿新台币,到1997年底,成交量上升到403188亿新台币。债券市场已成为台湾地区证券市场中的一支主要力量。

在台湾地区证券市场新的发展阶段中,表现出如下特质:

第一、股票市场全球化。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的日渐盛行,台湾地区股票市场迈向全球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主要表现在当局允许台湾地区企业在海外发行境外存托凭证和海外公司在台发行台湾存托凭证,允许海外法人投资台湾地区股票市场等等, 这些措施都是推动证券市场全球化的动力。

第二、券商迈向集团化。1990年台湾地区股灾发生以后,证券商竞争激烈,损失惨重,倒闭现象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商兴起一股合并风潮。

1990年台湾地区有400多家券商,至2001年时,券商减少到339家,到2002年底仅存140家。证券商逐步迈向集团化方向。

第三、股市产品多样化。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台湾地区证券投资工具日益多样化,除了原来的各种债券、股票外,还出现了大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受益凭证、海外存托凭证等投资工具,还有附带认股权的特别债、认股权证、债券期货、股价指数期货,个股选择权和台湾50指数ETF等。

股票市场的产品多样化,又进一步推动了股票市场新的发展。

相关文章
more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网站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