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避操作风险 银行清查信贷资金违规入市
讯 本周以来,由中国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再令市场各方人士在规避银行信贷操作风险问题上警钟长鸣。
日前,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之后,中国银监会再度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指引》下发后,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所有境内商业银行都将受到相关条款的约束,这是银监会首次以文件形式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监管。
而在此之前,银监会早已下发《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对企业和个人挪用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提出警示。
5月以来,根据银监会一直以来明确的“严格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的精神,多家中资商业银行正迅速进行摸底自查。目前,个人消费贷款已经全面收紧;信用贷款全部停止;各家银行纷纷自查自己的企业贷款资金流向,特别是房地产抵押贷款等。
“现在对个人消费信贷的审核非常严格,个人消费信贷需要出具严格的购置税发票、在贷款合同上填写用途以及资产证明等。”一家股份制银行个贷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银监会的相关规定,我们严格遵守。比如,加强对借款人动因、贷款用途、还款来源等情况的审核,对不能提供合理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的客户不予发放个人消费贷款,目的就是加强个人消费信贷管理,防止消费贷款变相流入股市。”
“事实证明,有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比如要求贷款人出具最后支付凭证和发票收据等证明,以确保贷款资金使用真实性。再如坚持资金划拨形式,一般情况下不发放现金,贷款人申请资金直接划拨给消费对象或客户账户,这样银行至少可以追踪到第一笔资金的使用用途。”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在银行的摸底自查中,个人额度贷款受到高度关注和严格审核。
个人额度贷款从去年开始在市场上兴起,如民生银行的“按揭理财综合账户”业务、兴业银行的“自主循环贷”、招商银行的“随借随还”等新业务不断涌现。从产品设计上来看,客户可随时贷取额度内未用款项,无需银行再次审核或仅需简单备案。
个人额度贷款本意旨在简化审批手续,争夺个贷客户。但在股市持续高热背景下,个人额度贷款有可能成为信贷资金入市的主要通道之一。
“这类贷款只要在银行确定的授信额度内,不需审批,通过电话或网上银行就能自助操作,产品的风险控制严重依赖于客户信用。”记者在采访中得到这样的答询。由于该贷款潜藏的高风险,目前各商业银行均加强了该项信贷发放流程的监督和审核。
此外,机构客户是此次自查的另一重点。据了解,目前不少企业不仅将银行贷款直接投入股市,更隐蔽的做法是通过混用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使得信贷资金部分进入股市。对此,不少商业银行明确要求,对已贷出的资金,相关分支机构要做好授信客户资金运用的监控工作,谨慎办理资金拆借、股票质押贷款等业务,严防市场风险向银行转移。
同时,亦有商业银行强调,对资金充裕、账面有大量金融资产,以及已往在股市、期市比较活跃的客户要重点监控;严格禁止向证券公司、个人客户发放以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为担保的贷款;对具有信贷资金使用资格并同时又可以进行证券投资的客户进行重点监控;特别关注证券公司与其股东及内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资金往来,防止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关注集团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情况,提高对企业通过虚假的内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的风险识别能力。
企业房产抵押贷款是银行资金违规入市的主要途径之一。除此之外,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以后,个别企业将上市公司限售股作为质物向商业银行提出增加授信的需求,在质物比例上也往往突破了以净资产定价的原则。此次自查风潮中,该项贷款已被列为重点清查对象。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中,票据融资已经相当严格,特别是能够进行股票投资资格的公司,票据融资已经基本暂停,而曾被一些商业银行视为“过剩流动性”的一个较好出口的股票质押贷款,因股市大幅震荡,潜在风险不断积累,近来多家银行均已对其实施“紧急刹车”。
银行业严查违规资金入市,符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然而,在存贷差依然是各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情况下,仅靠收紧“信贷闸门”解决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将是自查之后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来源: 金融时报 作者:周萃)

- · 中国股市险在何处? | 2009-08-13
- · 股市为什么破位下行? | 2009-08-13
- · 花旗中国获准成为本币做市商 | 2009-08-13
- · 美不干胶巨头被判罚金两倍于行贿获利 | 2009-08-13
- · 写字楼空置率已高企 广州“西塔”再携巨量入市 | 2009-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