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报告:信贷结构失衡加大银行系统风险
讯 昨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首次发布《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下称《报告》),对我国不同地区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最新进展进行全面解读,并就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鼓励金融改革创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区域金融稳定面临的潜在风险等提出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2006年,信贷结构失衡从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蔓延至大部分区域经济体。长期化集中化贷款导致银行系统风险潜伏,引发了央行上海总部的关注。
2006年,除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增速普遍在17%以上,信贷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截至2006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分别达到47.91%、44.54%、54.55%和43.78%,当年中长期贷款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比重分别达77.38%、61.49%、74.87%和67.17%。
央行上海总部在《报告》中表示,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占比攀升,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上升。“加上银行贷款不断向大客户、重点行业集中,使得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结构发生偏差,极易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顺畅,影响金融系统资金的运作效率。”
数据显示,从投放区域来看,新增贷款仍然集中在各省市的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县域经济融资相对困难。从行业结构来看,2006年贷款发放主要集中在制造、电力、建筑、交通和房地产业;从客户结构来看,授信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贷款余额以及新增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继续上升,大客户信贷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这在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2006年末,西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3.28%,增幅比2005年同期高6.15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4.55%;重庆、陕西、广西、甘肃、青海中长期新增贷款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比重分别达85.8%、84.3%、82.39%、77.08%、74.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央行上海总部指出,贷款向中心城市、优势地区、大客户、某些行业集中,同时对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和小企业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已成为各地区银行业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除了调整银行业贷款结构之外,各地区需鼓励、支持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或发行公司债券,充分发挥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作为《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的有益补充,《中国区域金融稳定报告》将自2007年起定期公开发布。(来源:上海证券报)

- · 汇控增持印尼经济银行股权 | 2009-08-12
- · 东亚银行计划明年上海上市 | 2009-08-12
- · 浦发银行: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年内不存在加息可能性 | 2009-08-12
- · 7月新增信贷回落至3559亿元 | 2009-08-11
- · 光大银行上半年净利34.3亿 | 2009-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