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U签署在即 两岸银行互设抢点
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希望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签署两岸金融合作备忘录(MOU)。
业内普遍认为,这项已列入两岸第三次“陈江会”重要的议题,很可能在上半年顺利签署,两岸银行业将开展进一步的深化合作。
抢占先机
3月15日,台湾银行董事长张秀莲在行务会议中表示,将积极规划在大陆的发展前景,上海会成为台湾银行布局大陆的第一个据点,目前正在预作准备。台湾银行认为,应利用两岸和缓发展的契机,在大陆台商密集且商机无穷的长三角地区,先行拓展业务。据悉,这已被列入台湾银行“九大主要策略”之中。
早先,台湾银行就积极申请希望“登陆”发展业务,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获批成行,在上海设立办事处的计划,被一拖再拖。据介绍,台湾银行除了考虑在上海设点外,还将会结合台商海外融资,推出“台商EASYGO”项目,“台商在哪里,台银就在哪里!”
3月13日,台企银董事长蔡庆年也表示,近期正计划通过收购一家竞争对手,把在台湾贷款市场的占有率从5%扩大至7%,并且正在大陆评估地点,希望开设分支机构,专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台企银擅长中小企业授信业务,而这正是大陆银行希望重点发展的,我们很愿意把经验扩展,向大陆中小企业放款。”台企银副总李俊升说。
而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希望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签署两岸金融合作备忘录(MOU)。业内普遍认为,这项已列入两岸第三次 “陈江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的会晤)重要的议题,很可能在上半年顺利签署,之后层面更广的经济协议便可按部就班。
目前,台湾地区共有七家银行在大陆设有办事处,一旦MOU签署,台湾银行将可直接在大陆开展金融业务,将办事处升级为分行,并且开放台资银行承做人民币业务也将成为可能。
台湾(地区)的“中国信托商业银行”董事长罗联福告诉本报,两岸金融业合作有迫切需要,目前,台湾地区的银行就算在大陆设立办事处,也并不能进行货币业务,只能做一些资料收集。只有升级为子公司、分公司,才有资格开展部分银行业务,届时,两岸银行可以展开策略联盟。
金融对接
台湾地区银行界人士透露,金融风暴以来,台湾是亚洲最受冲击的地区,“不仅没有任何获利,还将面临巨额亏损,整体产业亏损额将达1400亿新台币(约合311亿人民币),相当于一家小型银行的总资产。”
台商领域将是台湾地区商业银行初步聚焦的业务,而大陆银行也在做积极跟进。去年年底,国开行、工行、中国银行决定在此后3年将为台资企业提供总额达1300亿元的融资支持。2月底,工行刚与江苏省内15家台资企业签署了34.6亿人民币的融资合同。
即便大陆银行努力示好,但多数台商反映仍有不少客观问题难以突破。现为台湾地区金融服务业联合总会理事长的许嘉栋,曾任台湾地区“财政部长”,他向本报解释,在风险审核时,银行与台企信息严重不对等,无法短时间建立信任,只好以抵押方式解决。但台商大多资产在台湾地区,在大陆取得银行授信就有很大难度,房产和土地无法抵押,台企普遍存在信用不足问题。
“如果台湾地区商业银行在大陆设立分行,被允许开展人民币业务,则能有效帮助台商在大陆拓展,能够更方便地提供相关的信用证明和担保。”许嘉栋说,两岸金融合作目前最急迫的是双方银行互相设点,而货币清算机制则是合作的重要环节。目前台湾地区已开放人民币本岛兑换业务,但必须通过外资银行获得人民币货源。
此前,许嘉栋带领台湾地区的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组成40多人的大型访问团为MOU签署进行沟通。知情人透露,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已向中国银监会申请赴台设立据点,希望两岸金融协议一旦签署,成为第一批在台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内地银行。
大陆宏观经济研究员常修泽说,在金融危机的当口,在保证亚洲的金融稳定过程中,作为中华民族,首先要保证两岸金融稳定,在这种背景下两岸经济合作具有迫切性。
业内人士认为,眼下西方银行正忙于本国危机,两岸金融对接,台湾地区商业银行获准人民币业务,双方实行战略联盟之后,势必将对外资银行造成冲击。
两岸除了银行业携手外,在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合作机制也会深化协商,这也是台湾地区自马英九任职以来所倡导的,希望两岸签署CECA(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使金融业、服务业、高科技等产业能与大陆合作。

- · 汇控增持印尼经济银行股权 | 2009-08-12
- · 东亚银行计划明年上海上市 | 2009-08-12
- · 浦发银行:货币政策基调不变 年内不存在加息可能性 | 2009-08-12
- · 光大银行上半年净利34.3亿 | 2009-08-11
- · 恒生银行欲增持兴业银行股份 | 200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