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次级债密集发行 扩张和风险并存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蓉萍 信贷盛宴下,银行发现自己已囊中羞涩。
中国工商银行7月9日发布公告称,其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350亿元次级债券的申请获得银监会和央行批准。
至此,工农中建交发行次级债的申请已全部获批,有的已经发行完毕;与此同时,中小银行更是踊跃发行次级债以补充资本金。
“银行应该提高核心资本而不是附属资本来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最好是说服股东追加投资,比如在二级市场增发,次级债一般就是救急,银行好过了就会提前赎回。”监管层人士表示。
扎堆发债
上周,工行公告称计划在7月16日到7月20日之间发行规模为350亿元的次级债。这成为近期最后一家宣布发行次级债的国有大型银行。
次级债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特殊的债务形式。
“大银行发行很容易也很快,对发行利率基本上没什么争议。”某券商债券承销部门人士表示。
此前,原定发行3天的中国银行400亿次级债已于7月6日当天发行即结束,中行发行了140亿10年期固定利率次级债,前5年票面利率为3.28%,其他还有15年期固定利率次级债和10年期浮动利率次级债。
拿第一个10年期固定利率品种来说,此前已经发行完毕的农行发行利率为3.3%,交行发行利率为3.28%,建行发行利率为3.2%。
“互相取暖”,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一位人士表示:“五大行基本就是互持,所以利率都相差无几,保险机构因为收益率太低兴趣也不大。”
本月初,交通银行发行了250亿元次级债。此前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各发行了400亿元和300亿元次级债。许多中小股份银行也在加速发规模不等的次级债。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7月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量将超1600亿元。而根据上市银行此前发布的公告来看,年底之前还将陆续有银行发行数千亿次级债。
举债扩张的隐忧
3月23日,中行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200亿元次级债券的议案。
“当前市场利率相对较低,我们认为是发行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的好时机。”中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称,2010年3月4日前,中行在2004-2005年间发行的600亿元次级债券将有510亿元进入提前赎回期。根据募集说明书的规定,若不提前赎回,综合平均成本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近3个百分点,且可计入附属资本的数量也将逐渐减少。因此中行决定提前赎回,这就需要补充一定的附属资本。
根据中行发展战略规划,预计2009~2012年集团资产规模将持续增长,这将对资本金产生持续需求。
根据银行2009年一季报,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88%,比上年度末下降0.9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34%,比上年度末下降1.09个百分点。
不仅仅是中行,工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数据显示,工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06年的12.23%下降到2008年的10.75%,资本充足率也从06年的14.05%下降到08年的13.06%。
2009年一季报显示到3月底工行核心资本充足率9.97%,资本充足率12.11%。
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为提高商业银行风险应对能力,监管层将国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10%。为能及时提高资本充足率,达到新的监管要求,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开始了发债计划。
因此相比于大银行,小银行发次级债更加有“救急”的作用,尤其到了6月小银行放贷提速以来。
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初步8日报告,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这1.5万亿中,有近1万亿左右来自中小银行放贷。
就在中小银行纷纷做大“分母”的同时,其资本充足率中的“分子”也要相应跟上。
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廖强认为,如果一些银行只是将次级债务工具用作膨胀自身资本充足率的工具,以应对资产的过快扩张,那么其信用状况将面临风险。
而在大洋彼岸,中国银行业的同行们正在吞噬几年前过度放贷和举债的恶果。虽然迄今为止,中国的银行还仅仅破产过海南发展银行这一家,但金融机构破产法正在酝酿,国家为金融机构买单的情形无疑会越来越少,对目前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债,机构投资者们趋于谨慎。
放贷和举债都会让银行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起来,让银行不断“长胖”,那些看上去很美的资产负债表,或许最终被发现充斥着虚增的“脂肪”。

- · 2009年中国铁路建设千亿债券发行完毕 | 2009-11-25
- · 四业并举 延长集团扩张 | 2009-11-25
- · 市场化询价之弊:谁在给招商证券“添堵”? | 2009-11-22
- · 民生银行H股发行价9.08港元 | 2009-11-20
- · 信贷消费的杠杆效应更大 关键在风险控制 | 200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