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银行业绩之辩

订阅
2009-07-20
陈舜

经济观察报 陈舜/文 银行业争议最大的就在资产质量。

由于看到2009年过去大半年资产质量明显的稳定甚至改善,即使许多悲观的投资者也不再对2009年资产质量提出质疑。而是对2010年,2011年或者将来某一点质疑。这里面有一部分人(尤其在国外欧美投资者中)是基于个人感情因素因为从来不喜欢银行或者中国的制度体系,毕竟我们的银行在历史上由于政策性的角色以及半官方的内部制度的确给人不好的印象。但许多人担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即今年这么快速的放贷是否牺牲了放贷的谨慎性。

需要承认的是:今年放贷由于大量是中长期项目基建贷款,而且在宏观经济严峻的情况下,放贷的方向以及客户群趋于集中,这对系统来说中长期有系统化的风险,但这正是银行对短期风险考量下作出的现实选择。

过去5年,银监会为首的监管机构作了大量工作,从2004年开始,中国一直在宏观调控,中国银行的贷款发放比较有序,每年都不超过名义GDP增长,特别在2008年甚至由于贷款额度收紧,大量贷款需求没有在银行系统得到满足,因此银行有足够的空间在选择客户,谈不上过度借贷。

历史上往往不良贷款是在经济很热,大家都放松警惕时发放而开始形成的,就像美国的次贷。

今年却是在大家都谨慎充分意识到不少工业行业困境的情况下贷款快速增长,所以从短期说,银行都避开了短期风险较大的行业和企业。

从短期来说,也就是未来12个月到18个月,国内银行资产质量因为流动性得到了很好保障。不良贷款的形成,除了盈利,很多时候取决于现金流。我以前曾经多次讲过中国目前集中于国内资产的银行业系统使得中国的主要金融机构在全球金融危机时都很安全,也就不存在流动性或者信贷紧缩带来的企业被逼死的局面。纵然很多企业盈利能力暂时下降,但是企业现金流不紧。中国的很多企业、个人、政府到银行这几年都没有过度的杠杆,所以基本没有过度举债问题。而且政府的经济刺激其实很大程度支撑了占银行业信贷不少比例的重工业和机械业,这对银行是很重要的。

另外,今年银行对公放贷量增加,并不体现在一般公司企业客户数量的增加。而是单笔放贷额度增加,因为项目贷款大增。我也相信,这中间有放贷不严谨的,有些地方项目也许几年后风险较大,存在很多变坏账的可能,需要警惕。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需要意识到,09年的确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许多本来在未来几年开工的项目,都挪到今年开动了。相应的新发放项目开工贷款大增。

相信这是不会一直持续的,随着明后年新开工项目的回落,自然贷款增长也会趋向正常化。如果我们在未来12-18个月见到贷款居高不下,那么那时候我们自然需要担心贷款质量问题。但是我相信这种情况不会出现,我认为明年贷款增长会回落到15%左右。从历史上来看,即使90年代中后期留下的大量历史不良贷款里,项目贷款的不良率都比一般经营性贷款低很多。

在中国,地方政府也不是独立于中央政府的,虽然这一轮某些省份的地方投资的确存在超出了自身财政能力的现象,但是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最终很可能是发国内债解决,而目前相对来说中国政府的债务比例大幅低过不少发达国家。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些年银行内部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尽管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这几年许多银行内部信贷审批制度,贷后管理,抵押品制度以及自身资产负债表上抗风险的能力和10年前有天壤之别。具体点说,公司信贷审批趋向总行和省一级分行集中化,放贷和审批权责分离,信息系统环境完善,使得地方分行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形成概率大幅下降。而且由于抵押品较充足,不良后的损失率也大幅下降。

最后当然是我们许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在世界范围都是相当出众的。大家也许不知道,中国不少上市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良贷款)在世界上都是最高的之一,特别是覆盖率,在中国2009年基本都达到150%。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