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银行业中报分析:苦日子或在数年后

订阅
2009-08-27
张卫华

 

提要:

 

中期报告已经显示,几乎所有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在下降。其次,不良资产问题是时刻盘旋在银行上空的幽灵;不良贷款暴露往往滞后于经济拐点,而且一旦出现就会集中爆发。中国银行业可以说也是无近忧,但有远虑。

 

记者 张卫华 少了信贷“紧箍咒”的中国银行业半年来的收成表面上还算不错,多数银行实现了利润增长。接下来数月,利润相信还会增加。不过,他们未来若干年后的日子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吗? 

政策刺激下,上半年放出7.4万亿元的天量信贷,银行业原本指望“以量补价”最终基本落空。在净息差收窄这一行业最大的“利润杀手”面前,信贷规模的扩张并未带来相应的收成,有的银行甚至出现了利润负增长。比如中国建设银行,其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了近5%,与其上半年高达近20%的贷款增速形成反差。 

截至本周,14家A股上市银行中9家已发布中报,除了建行,另有两家净利润出现同比负增长,6家银行实现增长,但增速大幅下滑。有专家预计,上半年银行业整体利润仍将下滑。 

不过,接下来数月甚至数年,银行或许还能过一段好日子。 

短期向好

上述成就部分得益于自90年代以来,中国银行业进行的脱胎换骨式的改革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全球金融海啸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不仅没有让他们像美国金融体系那样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中,还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中国银行业。 

去年,国内银行业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赚钱的银行体系,利润总额、利润增长和资本回报率等指标遥遥领先。 

随着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去年底,监管层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和紧缩政策,还鼓励(对国有银行来说实际上是指示或命令)他们打开信贷闸门,向经济注入巨额的资金。全年预计10万亿元的新增信贷总量超过了年初目标的一倍,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信贷业务激增并不意味着业绩水涨水高,急速收窄的净息差最终侵蚀了银行的利润。这说明,即使在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也并非就一定有好收成,在靠净息差吃饭的国内银行业中,更是如此。 

联合证券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04-2005年,极度宽松的货币和紧缩的信贷,结果是收益率曲线的下移和实际贷款利率的上升;在2005-2006年,货币和信贷的回归正常化,结果是收益率曲线的恢复性上移和实际贷款利率的下降;在今年上半年,极度宽松的货币和同样极度宽松的信贷,结果是收益率曲线和实际贷款利率的共同大幅下滑。 

不久前,央行表示下半年将对货币政策的力度、重点等进行微调。在公开市场,央行此前重启了1年期央票和利用其他工具回收流动性。同时,银监会也在出台措施强化银行资本金监管等。 

有机构认为,货币和信贷政策微调可能有利于银行业绩增速。其中,最主要的驱动力便来自已触底回升的净息差。 

央行最新公布的7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报告显示,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上升,包括隔夜拆借、回购、央票等利率上涨明显。这意味着即使在存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资金的实际价格在上涨,通常这会扩大银行的净息差。 

联合证券的上述报告称,市场利率对应的资产(包括同业、债券和票据)占据了银行资产约40%,并不比一般贷款占比少多少。“市场利率平均50个基点的上涨,将最终导致息差20个基点的扩大,进一步将带来业绩14%的额外增长(按照税前ROA1.4%测算。)” 

另外,下半年信贷回落,银行开始控制信贷投放量,这会增强银行的议价能力。在上半年的信贷洪流中,尤其是对那些政府支持的大项目,银行的议价能力可以说是降低到最低点,导致贷款利率超低。 

苦日子在若干年后?

正如复苏中的国内经济一样,中国银行业可以说也是无近忧,但有远虑。 

在强劲的投资驱动下,国内经济在全球来看都是“风景这边独好”,实现全年“保8”的目标已经没有多少疑问,换言之,近忧已基本消除。 

这对顺周期的银行业来说,同样是好事。 

不过,正如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在一份报告中所言,决策者在制定宏观战略时走上重量轻质的路线。这导致了“激增的投资额史无前例地占到了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的88%”,这是过去10年的两倍。 

实际上,过度的投资于经济的另外两架马车消费和出口已经严重错配。 

自称历来都是中国经济的坚定的乐观主义者的罗奇称自己最近开始忧虑,他警告:在这场后危机时代带来的最为严苛的教训中,中国不会得到特赦。 

但愿罗奇先生的忧虑是“多虑”。不过,对中国银行业未来若干年的前景“多虑”一些并不为过。 

首先,中期报告已经显示,几乎所有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在下降。这毫不奇怪,疯狂放贷后导致的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银行家们需要充实一下自己的家底了。眼下监管层正在加强资本金监管,各项措施也在出台或拟实行。这项最为严厉的监管方式已让银行几乎变成热锅上的蚂蚁,到处苦觅融资之道。次级债的收紧更是让他们神经紧张,接下来的股权融资或将缓解资本金饥渴状态。资本金不足或不达标将严重制约银行业务和规模的扩大,而后者的不断膨胀又将侵蚀本已紧张的资本金,现在银行正面临着这样左右为难的困境。 

其次,不良资产问题是时刻盘旋在银行上空的幽灵。现在是几乎全是好消息,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全是“双降”。不过,仔细查看一翻银行的账本,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除了去年底银行对大量到期贷款展期或延期还款以外(这样当期不良贷款就没有了),没有把“可关注类贷款”列入其中也是“双降”的一大功臣。这类贷款从谨慎的角度看,应被列入不良贷款中。另外,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此类贷款正在上升。 

不良贷款暴露往往滞后于经济拐点,而且一旦出现就会集中爆发。上世纪90年代银行业遭受的不良贷款之苦对熟悉中国金融体系的人来说应该还历历在目,当时高达二三成的不良贷款率让银行在技术上早已破产。当然,这种曾经的高坏账率再次出现的概率很小。 

不过,年初以来如此天量的信贷增量几乎可以肯定会导致未来不良贷款的增加,这已成共识。瑞银证券的经济学家汪涛最近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表示,最终政府可能会为不良贷款“埋单”。 

最后,银行业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中国经济。回顾一下,近20年来国内经济基本上在“高速增长,过热,然后政策紧缩,随之而来的是经济下滑”这种周期性中往复循环。作为被政策细心“呵护”国内银行业,也基本上同这种经济走势相吻合。 

银行毫无疑问将从国内经济复苏中受益,但也会从经济波动中受损。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