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康敦促银行警惕系统性风险
智梦寻 田晓蕾 李勇
2010-09-10 10:03
订阅

实习记者 智梦寻 田晓蕾 李勇 日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高层会议再提银行风险管控,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为实现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目标,中国银行业必须建立以资本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长效机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风险监管框架。

刘明康指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目前金融系统的改革和效率有待深入和提升,金融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强;银行系统性的风险暴露隐患不容忽视,粗放式信贷管理模式亟待改变;流动性风险管理较为薄弱,压力测试的基础建设、资源保障、技术手段、结果应用等方面都还有待改进。

金融业分析师曹文认为,目前,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版块:地方融资平台、银信合作、房地产开发贷款、房地产按揭贷款。其中,前两个版块的风险已经非常突出,后两个版块还处于风险潜伏期。

自从2008年11月政府宣布4万亿的救市计划,各个地方政府开始向银行拼命借钱,但偿还能力却不容乐观。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末,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合计设立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共借走7.6万亿元左右的银行贷款。其中县级平台高达4907家。而从地方平台公司贷款债务与地方政府财力对比看,债务率为97.8%,部分城市平台公司贷款债务率超过200%。

“银信合作方面,银行借发行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将信贷转往表外,导致表外信贷规模激增,风险增加的同时监管难度也大大提高。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的风险受政策影响。如果国家继续打压,那么风险就会与日俱增直至爆发;如果再度放宽,那么银行经过调整就可以把现存的风险逐步消耗掉。”曹文说。

事实上,2010年以来,监管当局控制金融体系风险的频率和力度都在提升。年初上调存款准备金、7月叫停银信合作、8月发文计提双“率”(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9月传闻调高拨备、甚至是前日出台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招招指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

面对频频出台的风险管理办法,业内人士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民生证券分析师郝大明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银行的信贷风险与中国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如果中国的未来经济增长保持在8%以上,信贷风险的产生可能性就不大。“实际上,在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也是不太现实的,特别是像去年以来在高投资拉动不可持续。”郝大明称。所以对未来信贷风险的未雨绸缪有必要。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银行系统性风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只不过是银监会在中国经济即将减速的情况下,提前给银行业拉响了警报。“毕竟经济增长速度一旦下降,银行的坏账率可能提高,那么风险系数也将随之增大。当然,银行提前准备,采取一些预案性的应对措施是必须的。”郭田勇说。

虽然银监会频频出台监管措施,但业内人士指出,但监管措施仍需改进,尤其是“压力测试”尚未建立科学的体系。

曹文坦言,目前银行“压力测试”的手段还处于原始阶段,不分银行、不分业务、全部采用同一指标,一竿子打死,测试结果并不能反映真实问题。他举例:“譬如,银行大小不同,资本充足率就不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就不尽相同,大银行比小银行的测量指标也就应该高一点。”他还认为,“压力测试”改进的关键是“细分”:一是“分银行”,不同级别的银行采取不同的测试标准;二是“分渠道”,不同的应用渠道应该分别测试;三是“分环境”,经济向好时,采取一般的测试标准,反之指标则可以设置的高一点。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