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谷:中国经济赶欧超美并不久远
智梦寻
2010-09-14 07:39
订阅

实习记者 智梦寻 “中国经济超过美国、超过欧洲,不仅在座的各位可以看到,也许我自己也能看到,这不会是一个久远的事情。”此话不是出自上世纪的全民大跃进、也不是出自本世纪的中国威胁论,而出自现任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之口。

2010年9月13号晚7点,李若谷重回母校北京大学。面对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这位被北大学生称呼为“学长”的中国银行家,对中国经济做出了上述预判。

当然,李若谷自有他的理由。

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的变革 

金融危机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战争,这里没有硝烟、没有杀戮,但记载于2008的这场世界大危机却和之前的任何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在悄然勾勒世界格局的新面貌。

李若谷先生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又一关键时点,它将重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格局。危机之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作为将进一步加强,南北关系与南南关系并重的格局正在形成。”

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潜力自本世纪初就已浮出水面。

据IMF统计,发达国家GDP占世界的比重,1992年是84%,2008年下降到69%;按PPP计算,则从1992年的64%下降到55%;按联合国的统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之比,从1990年的20比1,下降到2008年的13比1。“战后形成的以‘北北关系’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关系,开始向‘南北关系’与‘北北关系’共同主导演化。”李若谷称。

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加快了演化的进程。

“中国重回世界经济核心舞台的进程,因为经济危机而大大提前。”李若谷认为,后危机时代,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根据联合国相关部门的统计,2008年,“北北贸易”增长仅为10.2%,而“南南贸易”增长是24%。 投资方面,发达国家的FBI下降了15%,发展中国家仍然是相比上一年略有上升。2009年,发达国家的FBI跌幅47.8%,发展中国家的跌幅是22.7%。

李若谷介绍说,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GDP早在2001年就超过日本,预计在2012年超过欧元区,到2015年,中国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将上升到16.9%,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到1.4%。

变化了的格局又会改变什么 

“中国的崛起改变的将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若干年前,英国人马丁·雅克以一部《当中国统治世界》开启了“中国威胁论”的热议。

若干年后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强大并没能威胁世界的安宁,相反,正是中国经济带动了亚洲的率先复苏。2009年2季度,中国公共投资推动中国GDP增长迅速回升,通过生产领域的产业链和贸易带动包括日本在内的整个亚洲的复。日本也将如此一场由中国引领的经济发展称为“中国特需”,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继“朝鲜战争特需”、“越南战争特需”后出现的第三个“特需”时代。

当然,带动世界经济回暖的不只有中国。正如李若谷的介绍,“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超过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

李若谷称:“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负债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经济结构向食品经济、制造业的回归已经出现。未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对比会产生深刻的变化。”

李若谷将这变化概括为五点:第一,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会从传统的发达国家向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二,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动力将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增长型转变。第三,世界产业分工从发达国家主导技术优势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第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由相对分离向密切联系互相渗透。第五,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规则体系中的话语权增加。

最后,李若谷也谈到,世界格局的改变或将带来世界对中国经济范式的重新认知。“中国的发展是非常规、非线性、非均衡的。”李若谷紧接着用了一句几近绕口令一般的句式概括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中国模式’,如果它有一个‘模式’的话,那就是‘没有模式’。”他认为,中国是在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阶段设立发展模式,“只有发展是不变的,没有不变的模式。”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